国家财政部于7月31日至8月6日,面向社会发行了240亿元20年期的国债,票面年利率通过7月29日的公开招标被确定为4.26%,半年一付息。这是截至今日,我国发行期限最长的国债。信用好、风险小、不交利息税、流通度高,都是此次长期国债的优点。在分销日中,大多欲购者感慨国债难买。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据国泰君安债券部人士介绍,此次国债招标,58家承销商首次累计投标量高达700多亿元,远远超出原定的160亿元的规模,虽然最后决定增发80亿元,但240亿元的国债仍然供不应求。
参与招标的一位人士说:在招标会上,按规定,每个承销商最多投标2亿元,几乎每个参与机构都毫不犹豫地填了2亿,剩下的额度,在年利率增长0.01%的情况下,又被一抢而空。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苏明认为,“增发”、“抢购”的过程,反映了大量机构投资者对国债的投资价值相当看好。这体现了大家对长期固息国债的认可,以及对我国经济运行前景和社会政治长远稳定发展的信心。支持长期国债的过程也即是支持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
同时,首次20年期国债的成功发行是我国发行长期固息国债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发现这部分需求市场,有利于国家在财政政策中进行适当微调,使国债在发行结构和发行量上,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此外,发行这种超长期的国债,还有利于节约国债发行的整体成本。
长期国债的发行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同样受益匪浅。如保险公司,其寿险负债期限一般都是15年以上,投资于15年以上的固定利率债,就十分有利于其资产负债的匹配。
从国外成熟国债市场的模式来看,完善的国债结构是长、中、短期国债的有机组合。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以中、短期国债为主的格局,多为三、五年期。此次长期国债的发行一方面满足了短期财政资金需求,推迟了相应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完善我国国债结构的一次有益探索。
据权威部门透露,在此次国债分销过程中,机构投资者认购部分约为60%,个人投资者认购约为40%。
华夏证券债券部一位人士介绍,此次国债发行中的分销比例还不能满足机构客户的需求。据统计,分销首日仅有西部证券、华安证券、广州证券等8家机构“放盘”,在深沪证交所挂牌分销的国债,成交金额仅5.3亿元。次日挂“卖盘”的券商减为5家,成交金额不足1亿元。在招标会上拿到4亿元承销额度的部分券商,不但未将手中的国债在网上分销,相反却挂出买盘。
另据报道,沪市在此期国债发行中注册量为239.6亿元,但统计结果表明,6个交易日中,承销商惜售明显,在上证场内分销仅约9.8亿元,约占本期国债发行总数的4%。
苏明认为,投资者认购中存在的不平衡算是成功发行中的“美中不足”。他说,这也给今后的国债发行一个启示,如何使国债的供给更好的满足需求,从而达到供需双方的平衡是问题关键。面对投资者对国债的热切需求,在今后计划中应适当协调国债期限结构的比例,在适当的条件下,压缩中、短期国债比例,增大长期国债的比例。
此外,有关人士指出,国债交易中的不便与我国长期形成的“两个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分离不无关系。
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债券托管尚未统一,投资者无法利用同一债券托管帐户自由参与任一市场交易。1997年后,形成了“两个市场”相互独立的局面,这一方面不利于统一发行,另一方面降低了国债的可流通量和可流通性。因此,应逐步实行发行市场的统一:首先实现新发券的转托管;第二步实现现存两市场债券的转托管。此外,还应适当推进跨市场交易,增加“两个市场”互相参与的成份,实现整体市场向统一的方向不断进步。
首次20年期固息国债的发行是一次探索经验的过程,是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无法逾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