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航天国家一样,中国的空间技术也是从小卫星开始起步的。迄今为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成功研制发射了9颗小卫星,成为国内小卫星研制的领军单位。这些小卫星为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遥感探测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重量为173千克,是中国第一颗简单小卫星。
一年后,1971年3月又发射了第二颗简单小卫星“实践一号”,重量为221千克,这颗小卫星在太空中成功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
由于新技术发展和空间物理探测的需要,中国又在1981年7月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成功了三颗小卫星。
1990年我国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同时,又搭载发射了两颗小卫星。
1994年2月,我国运用成熟技术,以较快速度研制发射了“实践四号”小卫星,这颗重396千克的卫星,由“长征三号”火箭搭载发射,卫星在轨道上进行了空间辐照环境探测与研究,并进行了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和镍氢电池等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1996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运用现代管理方法,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实践五号”现代小卫星工程研制。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升空。按用户要求,卫星在轨运行3个月,完成了在微重力条件下两层流科学试验。卫星在两种重力环境下,进行了8天试验,共获得12000多幅图像,图像清晰,数据完整。
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通过“实践五号”的科学试验,实现了空间遥控操作,共进行了30多种不同条件下的科学试验,获得了国际微重力流体力学领域的重大成果;进行了S波段数传发射机和大容量固态存储器试验,数据与传输图像达到满意效果,大容量存贮器工作正常,新技术验证试验获得全面成功,为我国航天器采用此新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卫星记录了大部分单粒子事件发生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印证了外国同类试验的观察结果,采用工业级器件,进行了单粒子效应及其对策试验,取得了可喜成果。其硬件软件对策有效,为航天器抗辐照加固设计提供重要数据,还为小卫星元器件等级选择、降低成本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空间环境测量取得了满意效果。专家认为,“实践五号”小卫星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平台适应性很好,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突破了多功能结构、集成化星务管理等4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开发了第一代用于中低轨道任务的高性能小卫星公用平台CAST968。平台采用基于网络的集成化电子系统,统一调度管理星上任务和资源,有效载荷占重比达30%-60%,其电池翼可驱动和扩展,采用对地、对日、对其他天体三轴稳定,对地、对日、对其他天体自旋稳定。控制方式是偏置动量轮+磁控,反作用轮+磁控,具有变轨和轨道维持能力,适用于单星发射、双星发射、多星发射和搭载发射,具有完整的在轨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具备批量生产能力。支持三轴稳定和自旋稳定等多种姿态控制方式。采用与国际接轨的USB测控体制。电源系统采用太阳能电池与蓄电池联合供电方式,平台供电能力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裁剪。平台采用被动为主、主动为辅的热控措施。这一平台的建立及该院卫星研制的成熟设备,不仅将保证卫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还可确保研制周期在24个月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