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阳市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故乡。日前,记者踏入这片神往已久的土地,谒蔡侯祠,瞻仰蔡伦墓,聆听蔡子池、纸桥的诸多美丽的传说,感受到蔡伦故里处处洋溢着科技创新的浓烈气息,再现了当年先辈的风采。
公元105年,蔡伦造出了世界第一张植物纤维纸,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100位名人中排名第七位。故乡人民为拥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先辈而骄傲,他们将他的事迹推出了电视连续剧《纸圣传奇》和传记文学《蔡伦传》,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企业及商品商标,营造浓厚的蔡伦文化气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市委书记、市长党政一把手,自觉当“科技兴市”的总牵头人,做到认识、分工、决策、政策“四到位”。先后研究制定了全市科技进步的规划,出台了增加科技投入和重奖科技人才的决定,市级领导实行项目承包制,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同时,实施借“外脑”与转“内脑”相结合,引进大批专家、学者当顾问;坚持每年举办各级干部科技培训班,结合既定的科研项目,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讲课,解决了科技难题,了解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从市到村,配备了专职的科技副市长、副乡长、副村长、副厂长,造就一支具有政治家、企业家、科技专家“三合一”复合型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坐落在蔡伦故宅旁边的耒阳插秧机厂,致力研制开发适合南方稻田作业的农机具,取得多项国家科研成果。厂长胡福星自豪地说:“多年来,本厂开发的每一代新产品都是职工发明创造的结晶,这与耒阳一直以蔡伦精神教育和激励全体职工密不可分。”工厂目前主导产品“ILB—3型”水田耕整机既可耕耙整地,又可碾米抽水,一机多用,操作轻便,畅销我国南方各地及东南亚国家。
“身为蔡伦故乡人,不做为先辈增光添彩的事,哪行呢。”全国劳模石仁德说出了心里话。这位从事维修的普通钳工,利用业余时间自费搞科研,先后获得七项国家发明专利,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弟弟石仁才、石仁章亦自学成才,获得五项发明专利。类似石氏三兄弟的故事还多着呢。耒阳市一中学生谢平制作“地球两转仪”,让人站在“超出”太阳的位置,更直观地观察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因此,获得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作一等奖、国家三等奖。并根据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发明了“地球光照计算器”,获国家专利。近5年来,耒阳30万中小学生,在“五小”活动中获得省以上奖励达92人次,5人获国家专利。
浓烈的科技意识,必然会转化为生产力。金圃化工公司开发生产出“汽车安全气囊专用特种高氯酸钾”,产品定向销往欧洲,每吨新增附加值2500元,年产值达3300万元,新增利税500万元。耒阳市科技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全市6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突破4亿元,其中4家民营高科企业,年产值已达2.8亿元,利税3000万元。
耒阳市委书记雷良玉说,我们纪念蔡伦,决不是回归蔡伦,而是要崇尚科学,倡导创新精神。
在聂洲村记者见到一个类似吊车的装置矗立山头,一打听才知是村民的杰作,名叫大型悬臂喷灌器,长达百余米。山上种瓜栽果,过去,每遇干旱便要挑水灌溉,费了人力还没啥收成。村民从搞建筑的悬臂吊车受到启发,便从城里请来高参,创新出这么个玩意儿,以电力驱动,伸缩自如,既可浇水,亦可喷药,效果蛮不错。如今,山上柑桔成林,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了。
徜徉于蔡伦故里,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富丽堂皇的商厦,熙来攘往的人流……可是,谁都难以想象,6年前城区面积只有6.8平方公里,今天扩展到22.9平方公里,巨额的城建资金,他们却没有花财政一分钱,靠的是创新精神——市场化建城、企业化营城。仅招标出让全市6条主要公交线路营运权、城市空间广告发布权年获益1240万元。
无愧于蔡伦故乡人,5年来,全市科技投入9000万元,实施科技攻关推广项目170多个,获省以上科研成果奖132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72项,进行小改小革3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