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实践“三个代表”造福一方百姓

2001-09-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邱小凡 方哲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区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基层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现实课题。

南京市鼓楼区坚持身体力行“三个代表”,以群众愿望为第一信号,以“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驻区单位服务”为工作目标,按照“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工作思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增强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度、理解度和满意度。

近年来,为鼓楼区人民所津津乐道的已不仅仅是湖南路文明街的繁华,山西路广场的闲适,以及小区出新、楼道亮化,他们经常挂在嘴上的是“税源经济”、“社区建设”、“环境出效益”,因为这些正迅速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按照鼓楼区委书记叶皓的说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全区百姓服务,在服务中满足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区委、区政府的根本职责,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

抓税源抓出百业兴

抓环境做活一盘棋

全国的文明示范街湖南路,1995年以前还只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街巷。鼓楼区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按照现代商贸的特点,实施了亮化、绿化、净化和美化工程,同时加强市场服务和监管,从而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使湖南路成了响当当的“品牌”。现在,湖南路平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全年商品零售总额34亿元,一些店面每平方米的年租金高达1万多元,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地段。

湖南路的异军突起使鼓楼区坚定了“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的思路。以前,政府部门直接抓经营,搞创收,结果是高成本、低效益。为了完成创收指标,各个街道不得不搞起“棚亭经济”。看似“繁荣”,却牺牲了市容,不仅破坏了大环境,而且招来了广大群众的颇多怨言。现在,政府集中财力搞环境,环境优化了,外来投资多了,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政府的税源自然充实,反过来又能投入财力提升环境,为老百姓办实事,实现了良性循环。

去年,区里投资600万元建成狮子桥美食步行街,汉白玉的百狮牌坊,欧式建筑立面,花岗岩道路,在五彩灯光的衬托下美仑美奂,引来“狮王府”、“狮子楼”等一批餐饮业巨头纷纷抢滩。开市一年营业额达1亿元,上交税收500多万元。基本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全部回收。现在,狮子桥美食街的名气已不在夫子庙之下。

一着占先,满盘皆活。近5年来,鼓楼区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幅25%,去年达到5.2亿元。今年1-8月已达4.7亿元,增幅58%。“抓税源、做环境”,换来了鼓楼区的财大气粗,也换来了老百姓的实惠。“九五”期间全区共投入公共建设资金70亿元,完成45条道路改造、42万平方米新建道路、600多万平方米小区出新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建设中,鼓楼区坚持一切从群众的愿望出发,一切让群众满意。投资1600万元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山西路市民广场激光水幕音乐喷泉,每周免费放映两场。有人建议承包出去搞创收,被区里一口回绝。附近的一位老住户感慨地说:“现在的鼓楼区真是财源滚滚,百业兴旺。市场火了,环境美了,咱老百姓也乐了。”

把困难解决在社区

把方便留给群众

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有思路,关键还要找到一根能挑得起“大社会”的“扁担”:“扁担”的一头是政府,另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冷暖。在鼓楼区,这根“扁担”就是社区建设。

今年4月,湖北路社区勤益里6-9号大院的10多户居民欢天喜地地来到社区居委会,感谢这里的主任们。原来,由于没有公共排水设施,每逢暴雨,院里就家家进水,因为涉及的多家单位谁也不肯出头揽事,问题反映多年也没解决。新上任的社委会干部主动啃起这块“硬骨头”,经过多次协调,动员附近施工的一家单位出资,终于完成了大院的排水改造工程。

小社区能解决大问题得益于体制改革。1999年,鼓楼区把173个居委会重新划分为83个社区,选举了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公开招聘,居委会主任的平均年龄由51岁下降到39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3.5%,基本实现知识化、年轻化和职业化。同时社委会经费改为由区财政负担,社委会主任全部吃上“皇粮”,使他们真正成了百姓的“手”,百姓的“腿”。

宁海路街道依托社区内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通了“宁海社区便民热线电话”,24小时有专人值班。苏州路一位老人晚上正在看着的电视机突然坏了。老人通过热线找来服务人员,半小时就修好了。便民热线办出了名气,找维修,再就业都能帮助解决,居民和驻区单位亲切地称之为“社区110”。现在,这样的社区服务网络已遍布全区,虽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却时时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下移。

不仅如此,改革还有效整合了社区资源。区里成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定期向驻区单位通报工作,了解他们的需要。通过相互沟通、相互支持,鼓楼区建起了文化和科普教育基地,兴办了老人康复中心、社区医疗站。今年5月起,全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驻区大学、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也将逐步开放,受到广大居民的热烈欢迎。

为了给驻区单位和老百姓进一步提供舒适环境和良好服务,鼓楼区把今年定为“社区建设硬件年”。一批全市一流的硬件建设已投入建设。总面积3万平方米、位于河西的社区服务中心为全市之最,年内开工,明年建成投入使用;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9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文化中心,已向老百姓开放;投入250万元改建区体育中心,无偿或低偿向居民开放;各街道年底前全部建成1000至2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83个社委会全部建成100-300平方米的一流示范居委会,内设警务室、活动室、谈心室、议事厅等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鼓楼区的社区里优美的环境、方便的服务、良好的秩序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把民心同政府牢牢地凝聚到了一起,营造出一方安定祥和的天地。

让管理适应市场用市场优化管理

城市建设轰轰烈烈,然而城区管理却常令基层政府感到头疼。小商小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占道经营、倚门开店屡禁不止,造成“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的尴尬局面。这些弊端的出现,使鼓楼区认识到实现长效管理必须突破体制“瓶颈”。为此,去年鼓楼区自加压力、自费进行了城管和环卫体制改革。

城管改革按照“重心下移,以块为主,集中执法、综合管理”的模式。抽调市容、公安、工商、卫生、城建等部门的执法人员成立街道联合执法队。这样“权随人下,委托执法”,彻底解决了“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问题,改变了以往环境整治靠“突击”的办法。政府每年专门拨出近2000万元管理费,罚款全部进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有效地解决了以往“以罚代养、以罚代管”的弊端。随着“八顶大盖帽一起下街道”,实现了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深化了街道城管的执法力度,消除了工作盲区。三牌楼广场原是违章摊点比较集中的地区,“脏乱差”问题突出,两项改革实施以后,这里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占道经营没有了,遍地的垃圾不见了,市民有了一个舒心的好环境。如果说城管改革是适应了市场,环卫体制改革则是用市场机制优化了管理。区里原有1000多名民工保洁员,但随之而来的是1000多处违章搭建,居民们的意见很大。现在,区里成立了清洁服务公司,改变了过去主次干道由专业队伍保洁,街巷院落由街道聘请农民工的局面,变“多家扫”为“一把扫”,实现了环卫作业一体化。拿出街巷保洁权向社会拍卖,合理的待遇吸引了不少本社区的下岗职工和居民参与竞岗,既消除了过去民工保洁员带来的“二次污染”,也有利于长效化卫生保洁。群众都说,“政府的工作,做到了我们心坎里,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三个代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