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共同的文化 共同的根

2001-09-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张炳升 我有话说

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今天进入第三天,3天来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接触并认识了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华商。也感受到了血浓于水、情重于金的浓浓乡情。华商们说,离开故乡的日子越长,我们就越感到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厚重,文化是我们海外华商内心深处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结——温馨与暖意

几天来,汇聚了数千华商的南京更显风流,满眼是意气风发的商界明星,到处是诚挚友善的笑容。前天晚上,南京市组织近五千华商在夫子庙领略秦淮风情,共叙乡谊与亲情。

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入夜后灯火斑斓,霓虹闪烁,整个夫子庙地区流光溢彩,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同时在状元楼、晚晴楼等15家餐馆进行的秦淮风情晚宴,更时时体现出家乡人的热情与细致。服务小姐一律着中式仿清旗袍,席间表演的《拔根芦柴花》、《好一朵茉莉花》等节目,让客人充分感受到千年秦淮的古风流韵;“雨花石元宵”、“开心烧卖”、“如意回卤干”等“秦淮八绝”风味小吃,不仅让客人领略到了南京餐饮的独特魅力。晚宴送上的最后一道“小点”——中国结,更让所有的客人感到温馨与暖意;大红的中国结穗带上,串着一大五小的古钱币;其中大钱币由24枚精致的小钱币围成一圈,中间是全球华人共同推崇的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雕像。

根雕艺术——九龙汇中华

在荟萃世界华商精英的华商会上,“龙”的意象尤为引人注目。主会场国际会展中心巨大的玻璃穹顶下,一座遒劲的根雕折射出金属般的光泽。这座名为“九龙汇中华”的根雕,发现于湖南武陵,盘绕的根株天然形成姿态各异的九条龙形。这座根雕取名“九龙汇中华”,是由于原始根材的整体形象酷似中国版图,九龙汇聚,即九州归一,可表达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众心凝聚,华夏腾飞这一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祖籍浙江宁波的丁国良先生现定居比利时,这位比利时王国易得销国际贸易集团的执行副总裁走到“九龙汇中华”的根雕前久久不愿离去。他说,祖孙三代世居国外,辛辛苦苦一辈子,赚了不少钱,对我来说,祖国最吸引我的就是浓厚的中国文化,我想投资祖国文化事业,来圆自己的故乡梦。紧接着,他在留言簿上赋诗一首:“四海皆朋友,群英来相聚,祖国要发达,华商最知己。”

回家的感觉真好

以谨慎和精明闻名于世的华商尽情流露着激动和兴奋:“希望在中国!”“回故乡去!”

来自台湾地区的刘爱理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华商,以及台湾地区的朋友们,对中国内地寄予的希望非常大。”她说,南京近年来的变化日新月异,每次来都很受鼓舞,她已在南京买了房子,并且还介绍了许多朋友前来发展事业。

法国北方华人协会发起人之一、法国著名的中餐馆“皇宫饭店”的顾小敏,在谈到对南京的印象时,充满了法国人的浪漫情调:“好喜欢这里的花,到处都是鲜花,南京太美丽了,会场太美丽了。”72岁的台商李臻先生显得特别高兴,他小的时候就住在龙潭,1948年离宁去台,前年回过一次南京,这次再来,深感南京变化太大了,而且南京人非常热情,真的有回家的感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来自美国的华商陈先生的由衷感慨。此次来宁参加第六届华商大会的陈先生,旅美经商已数十年。他特地为十月份即将结婚的女儿在南京友谊商店挑选了一套旗袍。虽说女儿是在美国长大的,但毕竟是中国人。在美国重大的集会,中国人大多选择旗袍,因为旗袍是中国的民族服饰,只有中国人才能淋漓尽致地穿出旗袍的品位。这恰好应验了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位华商说,无论是声名远播的“秦淮灯火”,还是大成殿飘来的春秋雅乐,都让人有种穿越时间隧道的感觉,感受到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触摸着全球华人共同的根。

(本报南京9月1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