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发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即清朝政府于1901年9月14日下令改书院为学堂。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上千年的书院,从制度上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根基,很快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书院是中国的特产,自从唐代产生后,逐步发展,到清代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宋代和明代的一些著名书院,在教育和教学方面形成了一些特点,如注重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注重自动自主的学习,门户开放,采用“讲会”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师生关系较为融洽等等。书院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在推行德治、保存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到19世纪末,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不得不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型。书院的教学内容向来以儒家经史辞章为主,多以应科举考试为办学目的,不重自然科学类知识,因而在清末被视为旧学的堡垒。而引入西学的近代学堂,则被看成是新学的象征。
鉴古可以知今。回顾一百年前书院改制的历史,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任何教育制度都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否则终将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书院改学堂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名称的改换,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将旧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新式学堂,从教育制度上为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量引进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次进步的改革。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从书院改学堂百年来,中国的学校教育形式从东方型改为西方型,但书院在长期的历史中积累的一些有益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无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