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本“新民族主义”抬头

国外思潮与动态
2001-09-24 来源:光明日报 杨伯江 我有话说

日本民族主义在近代曾恶性膨胀,二战之后内敛,80年代再度抬头。冷战后,日本急于凭借经济力量参与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为特征的“外向型民族主义”持续上扬。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内外形势的变迁,日本社会又兴起了“新民族主义”的思潮。它在“扩张民族利益”的本质上与既往并无区别,但在形成背景、策略手法及表现形式上确有新意。

与此前相比,“新民族主义”的生成有三个特点:实力背景从经济增长强势向弱势转换,社会心理基础从自负向自危转换,表现形式从“外向”向“内向”转换。海湾战争中日本的大国心理严重受挫,1992年又开始了持续性经济衰退。从国内外两方面看,日本正在艰苦地探索“顺应时代要求”的道路。日本对自身境况的变化反应敏感,久困思变,急于寻求自尊与自负的新来源以作为昔日辉煌的替代品。

“新民族主义”产生于各类矛盾长期淤积、剧烈碰撞的背景之下,它先由知识界、舆论界发起,与政界保守势力遥相呼应,通过急风暴雨似地发表民族主义的言论,使整个社会舆论和媒体气氛剧烈变化,最后呈现出执政者、媒体和民众全被卷入其中的“全体主义”形态。这一特点与中曾根时期自上而下的引导型民族主义高潮有明显不同。“新民族主义”的思想观点标新立异,以现实主义、不信奉意识形态相标榜,以反官僚主义姿态出现,以自由主义色彩迎合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不满现实的心理,较传统的民族主义更具杀伤力。

在国内政治领域,“新民族主义”持“自由主义史观”,主张强化国家观念。他们在“纯学术”的名义下,不问战争性质,而是通过所谓“考据订正”、“数量统计”达到否定历史事实的目的。小林在《战争论》中把矛头指向“个人主义的蔓延和道德观念的摇摆”,提出要“重建公共性和共同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唤起国民的民族优越感、自我封闭和排外性。

对外关系则是新民族主义的“重灾区”。对现状的不满及对未来的危机感,使日本社会的对外心理承受能力空前脆弱。社会各界的所谓“有识之士”均处于情绪躁动期,对来自外部关于历史问题的批评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逆反心理。在民族主义气氛烘托下,日本政界对外姿态呈现日益强硬的趋势。

世纪之初,民族主义越出政治思潮范畴,打破“左”“右”界线,渗入各个角落,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流行色。尽管“新民族主义”在日本还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的蔓延,但它与现实政治、政策之间的互动、互促关系不容忽视,对日本的国家社会走向必有重大影响。一些政党正在通过对民族自尊的呼唤,把越来越多的、对民族问题越来越敏感的选民搜罗到自己门下,以巩固政权地位。但是,借助“内压”、对外强硬的策略手法必然会加剧国家间的矛盾,妨碍国际合作,最后加重本国的外部压力,损害国家利益。

冷战后民族主义在世界各地兴起,成为全球范围内主导性思潮之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当民族主义发展到以唯我独尊、唯我优越为内涵时,必将走向极端。日本前驻美大使斋藤邦彦曾警告说,“我们不应该忘记,仅在五六十年前我们才犯了大错。照我看来,犯下这些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抱着狭隘的过度的民族主义,我们应时时刻刻提防这类民族主义抬头”。(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