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告诉我们什么?

2001-09-26 来源:光明日报 邓言忠 我有话说

内容提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20多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20多年。这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前进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回答。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20多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的保证。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20多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20多年。20多年,弹指一挥间,但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那么,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始终。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反复强调,“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他特别指出,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上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大事件,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在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我们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春天发表南方谈话,再一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前进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回答。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因为它任何时候都主张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顺应历史与时代潮流,因而才能够始终体现时代精神,永葆生机与活力。

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品质。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提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些都是根据不同历史条件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科学把握和具体表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顾客观实际和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种具体情况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就打不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也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必须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顺应世界历史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20多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的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纲。实践表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认识经济建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情况下作出的个别论断出发。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果。邓小平指出,在“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有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他还依据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各个科学技术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依据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样的事实,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精辟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崭新的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从认识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结晶。邓小平同志还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作为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它不是要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也不是对旧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以扫除束缚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关系,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实践已经证明并必将继续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突出的地位,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实践证明,能不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能不能完整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历史的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我们党的基本经验,也是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和基本保证。

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

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在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的最高利益行动,不断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和高度统一,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面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永葆生机与活力,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行动指南。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就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严肃党的纪律,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就要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的、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扎实实地建设党、管理党,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业绩。

坚持与时俱进,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呼唤着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以鲜明的时代意义,赋予党的宗旨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赋予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使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明确的方向。它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拓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破除“两个凡是”到反对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我们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坚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拓前进。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