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38岁的三○九医院结核病研究室副主任吴雪琼分别被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聘为博士生导师,这表明这位年轻的结核病专家,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受到了权威机构的青睐与肯定。
1986年,第一军医大学毕业的吴雪琼被组织上调到全军结核病研究室。刚刚离开临床的她,稚嫩的肩膀上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她清楚:结核病作为人类的一大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在诊断治疗上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结核病确诊太慢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确诊一个病人,一般需要3至8个星期,拖的时间长,既延误治疗,又可能将病菌传染他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先突破快速诊断这一难关。
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尚未开展,一无经验,二无资料,手头只有几篇文献。在著名结核病专家庄玉辉教授的指导下,她与同事一起查资料、搞设计、买器材、做预备实验,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
课题刚启动,经费紧张,一时买不来实验用的PCR扩增仪。她找来两个水浴锅进行扩增实验。工作量呈几十倍地增加,就这样,她一连坚持了八、九个月,直到取得满意的数据。经过艰苦的努力,她的研究课题——结核杆菌PCR快速诊断技术终于获得成功,把结核病诊断时间缩短到2至3天。
慢性结核病难治,单纯用常规抗结核病药物治疗疗效差、甚至无效。对困惑医生的这一难题,吴雪琼和她的同事们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同仁协力攻关,经过四年的努力,研制出了“母牛分枝杆菌(微卡)菌苗”。这一药物,通过调节人体免疫能力、杀死结核病菌的手段提高疗效,对肺结核特别是对难治性肺结核具有较好的疗效。
吴雪琼知道,要想消灭肺结核,必须从源头上下功夫,关键是预防,而长期以来,国内外主要预防手段是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这种卡介苗作为疫苗问世于1921年,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临床研究证明,它并不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疫苗。1999年,吴雪琼又一次选择了主攻方向,决心研制出一种能够真正预防结核病的新型疫苗。
她的设想得到了院领导的支持,医院作为重点科研项目予以扶持。这给了她力量,她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去年,她把这一课题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久前,她又获得全军军队医学杰出中青年人才科研基金。
15年来,吴雪琼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交流学术论文9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译著6本,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中青年科技之星”,被总后勤部评为“科技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