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工业:期盼“大国”变“强国”

2001-10-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文斌 我有话说

金秋十月,首都北京将迎来一次科技盛会。以李政道教授《21世纪科学的挑战》大型学术报告为开篇,诸多高层精英出席并发表演讲的“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将在北京开幕。日前,记者就论坛的有关话题,走访了论坛组委会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林宗棠。

记者:林会长,李政道教授将于10月7日在京作报告,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您能不能透露一些具体情况?

林宗棠:李政道教授是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科学顾问,他来京作报告是工经联出面邀请的。毛主席和小平同志在世时曾经多次接见李政道先生,现在江主席也十分关心李先生科研实验的进展情况。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主席也一再强调“创新、创新、再创新”。大家都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技术是关键。工业界尤其应该高举这两面大旗,提高工业高科技含量,强化自主开发能力。我们请李政道教授来作报告,并举办“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记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谈判已经结束。许多人认为,中国尚属某些传统工业的大国,在新的世纪一旦加入世贸组织,必将对中国迈向工业强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次论坛是不是要在工业大国变强国的进程中再加一把油呢?

林宗棠:新世纪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科技高新化,而科技高新化是核心,因为没有科技高新化也就没有经济全球化。此次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以“实施科教兴国,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名牌战略,加快工业发展,迎接世纪挑战”为宗旨,其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尽快由工业大国变为工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次论坛的内容十分丰富,届时将请国家领导人、工业界高科技的代表及北京市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参加并发表演讲,还有由行业领导、专家主讲的十余个行业分论坛和贯穿大会始终的“中国工业500项重大科技产业化成果展”和“中国工业高科技项目投资洽谈会”。在主、分论坛的数十场高水平的演讲中,将有许多新知识、新观点、新见解、新建议首次面世。

记者:您曾领导和主持过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就您看来,怎样才能不断实现工业制造的创新?

林宗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多次组织工业界实施了许多重大科研开发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发成功,明显地提高了国家的工业实力。这也说明,中国工业发展要想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解放思想,大力创新。例如,我国航空航天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但飞机的性能却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认为,我国在飞机设计制造方面问题不大,电子设备如雷达也容易搞,关键是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总是不能突破。其实,我国完全具备这个实力,可以突破这项技术。一切行业要想排除障碍,就必须实现思维、机制、科技和产品的创新。

记者:您如何评价我国工业50年来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您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或克服哪些困难?

林宗棠:经过50多年的创业开拓,中国工业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一、工业生产规模大幅度增长;二、工业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三、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四、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五、工业轻重比例关系的调整成效显著;六、工业布局有所改善;七、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八、工业产品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九、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乡镇企业阔步发展;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工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工业经济发展没有真正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三、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缺乏活力;四、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工业发展中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六、工业经济运行效益很低;七、地方保护主义痼疾至今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八、工业经济不合理发展造成了巨大环境压力和严重资源破坏;九、中国正面临着实现工业化与知识化的双重挑战;十、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我认为,上述问题如不解决,中国工业发展就难以“更上一层楼”。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工业高科技论坛的举办,能够深化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