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城市,如何选择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如何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市通过实现名城带动战略,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通过改善城市环境,树立城市形象,借此实现社会进步和快速发展经济的路子。该市市委书记张世军就是实现名城战略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在我们的干部中,最为需要的是那种既会想又会干的人。”这是张世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席话。
1996年3月,张世军从洛阳调到濮阳任市委书记。当时这个市的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就全河南省而言,依旧处于落后状态。如何走出一条快速发展的路子?经过无数次的反思和探索,张世军终于认定了濮阳市自己要走的路:实现名城带动战略,扬长避短,以城市建设和城市创建为突破口,提高城市知名度,以此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走出一条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1996年,他们提出了创造国家园林城的目标。1999年10月顺利实现,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1999年初,他们又提出了“迈向文明城”的目标。同年9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
2000年初,他们又吹响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号角。2001年1月,濮阳市又获此殊荣。
至此,原本在中原大地名不见经传的濮阳市开始熠熠生辉,一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集四块国家级品牌于一身的名城。
名城带动战略的思路把濮阳市发展经济的路子理顺了。名声大了,来濮阳投资的人也多了,人们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在这里变成了现实:“马杜霉素”销量占世界的60%的泓天威药业有限公司来濮阳落户了,累计投资近两亿元的三力集团最近又要在濮阳增加投资。
濮阳市有不少群众生活在黄河滩区,生活贫困,还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如何让滩区群众摆脱贫困,还他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张世军上任不久就认为这是一个非要解决不可的疑难问题。兄弟省市整体移民的做法不适合濮阳市的实际,张世军率领市里的领导干部做了大量的深入调研工作,最终决定在滩区建造避水连台,在群众居住的地方筑起一座座连在一起的高台,既能有效地抵御洪水,又便于当地群众发展生产。
但建设之初,有关部门不理解所产生的疑问,以及高达亿元的投资,确让濮阳市委、市政府面临很大压力和风险。但张世军却义无反顾,后经四方集资,八方求援,动土6000万方,花费三余年建造的避水连台终于在黄河边突起。
实践证明,此举不仅彻底解决了滩区群众的安身立命之所,而且为其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如今,避水连台已变成了濮阳市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被来此的游客称为“黄河明珠”。
濮阳市建市之初有高达60%的贫困人口,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如何让城乡经济齐头并进,张世军经过反复调研,提出了“农村要雪中送炭,城市要锦上添花”的口号。即在农村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在城市,则要全面提高市民素质,营造优美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人民投入到这两个巨大工程的建设中来。至2000年,原本贫困人口占60%的濮阳市,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900元。
城市则开展了全面提高市民素质,营造美好环境的各项活动。使广大市民的素质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则全力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开展大规模的绿化活动。原本位于城区西部的黄河故道风沙区,现已变成了占地一千余亩的综合旅游度假区“中原绿色庄园”。
短短几年间,濮阳市不少工作一跃而居河南省前列:全市工业总产值位居前六位,城市在职职工人均收入位居第一位。这些显著变化,被有关部门称为“濮阳现象”。
但身为一市的领导,张世军没有丝毫陶醉的感觉。他说:“濮阳人的一个目标完成了,领导必须及时地提出新目标,只有使全市人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使他们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据他讲,今年濮阳市的新的奋斗目标是进入“中国最佳人居”城市行列,他对此目标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