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包括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翻开人类的文明史,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无不留有人类创新的足迹。科学家关于宇宙起源、地球起源与演化、生命与智力起源的探索,20世纪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量子论、相对论、五大模型以及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五项尖端技术的发展,无不是科学家开拓与创新的结果。
创新不仅是行动和方法,而且涉及到价值观,所以,创新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文明的兴起或衰落自然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内在的文化因素无疑起主导作用。而在诸多的文化因素中,创新文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文化的缺失必定导致这个文明的衰落。类似的道理也适用于一个区域、都市,乃至大学。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已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意识到要想应对国际竞争的大环境,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在从事技术与体制的创新的同时,还要进行文化的创新。因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环境是一切技术与体制赖以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大学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要重视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促进学科的交叉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证实,在各个学科之间的空隙中最容易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成果,形成新学科。因此,使得学科趋向更多、更深,学科群越来越密集,学科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称之为学科群的整体性凸现。一个学科与多个学科发生联系,学科之间不仅有链状关系,而且还有网状关系。学科网的形成可以大大丰富学科的生长点,增强学科之间的共生效应。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是大学提高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二,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思想总是生长在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上。过去中国大学中固化专业,批量培养,固然方便课堂教学,但不利于独特知识结构的形成。为此,应当淡化专业分割,实现学分制,引导学生多途径、多方式交叉学习,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自由开辟最喜爱的学习路径,以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重构。
第三,鼓励探索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批判式学习。教科书可以使知识浓缩并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但只读指定教科书的学生缺乏知识的收集、比较、取舍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用互联网自搜索式学习。边研究边学习,不仅能学会解决问题,而且能学会提出问题。批判式学习不仅可引导多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崇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第四,培养网络式协作研究的风气与环境。网络式协作研究的核心,是引导知识的流通与碰撞,这是创新文化环境的重要特点。网络式协作研究,不仅指多学科间协作,而且指产业、大学、政府间协作,也指市场、制造、研究之间的协作。不同行为知识主体之间的快速度多方向地输入输出,是创新活动的质与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第五,坚持改革开放的管理方式。大学的管理要习惯于变,要乐于变,要有预见地变。这就要研究管理的刚性和柔性。刚者要责职明确,柔者要适应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大学的管理也要适应于开放。这就要研究管理的精确与模糊。社会的各单位之间,越来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才、物莫不如此。管理要创造适应于改革开放的新模式。
潘云鹤,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大学校长。1946年出生于杭州。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79年研究我国首项智能CAD“智能模拟彩色图案创作系统”,创造性地解决了图案构图、色彩和描绘等知识表达。利用组合爆炸而创新,通过综合和类比生成设计等智能CAD技术,在花型CAD/CAM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贡献,成果用于大批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包括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翻开人类的文明史,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无不留有人类创新的足迹。科学家关于宇宙起源、地球起源与演化、生命与智力起源的探索,20世纪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量子论、相对论、五大模型以及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五项尖端技术的发展,无不是科学家开拓与创新的结果。
创新不仅是行动和方法,而且涉及到价值观,所以,创新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文明的兴起或衰落自然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内在的文化因素无疑起主导作用。而在诸多的文化因素中,创新文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文化的缺失必定导致这个文明的衰落。类似的道理也适用于一个区域、都市,乃至大学。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已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意识到要想应对国际竞争的大环境,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在从事技术与体制的创新的同时,还要进行文化的创新。因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环境是一切技术与体制赖以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大学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要重视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促进学科的交叉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证实,在各个学科之间的空隙中最容易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成果,形成新学科。因此,使得学科趋向更多、更深,学科群越来越密集,学科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称之为学科群的整体性凸现。一个学科与多个学科发生联系,学科之间不仅有链状关系,而且还有网状关系。学科网的形成可以大大丰富学科的生长点,增强学科之间的共生效应。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是大学提高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二,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思想总是生长在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上。过去中国大学中固化专业,批量培养,固然方便课堂教学,但不利于独特知识结构的形成。为此,应当淡化专业分割,实现学分制,引导学生多途径、多方式交叉学习,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自由开辟最喜爱的学习路径,以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重构。
第三,鼓励探索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批判式学习。教科书可以使知识浓缩并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但只读指定教科书的学生缺乏知识的收集、比较、取舍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用互联网自搜索式学习。边研究边学习,不仅能学会解决问题,而且能学会提出问题。批判式学习不仅可引导多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崇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第四,培养网络式协作研究的风气与环境。网络式协作研究的核心,是引导知识的流通与碰撞,这是创新文化环境的重要特点。网络式协作研究,不仅指多学科间协作,而且指产业、大学、政府间协作,也指市场、制造、研究之间的协作。不同行为知识主体之间的快速度多方向地输入输出,是创新活动的质与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第五,坚持改革开放的管理方式。大学的管理要习惯于变,要乐于变,要有预见地变。这就要研究管理的刚性和柔性。刚者要责职明确,柔者要适应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大学的管理也要适应于开放。这就要研究管理的精确与模糊。社会的各单位之间,越来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才、物莫不如此。管理要创造适应于改革开放的新模式。
潘云鹤,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大学校长。1946年出生于杭州。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79年研究我国首项智能CAD“智能模拟彩色图案创作系统”,创造性地解决了图案构图、色彩和描绘等知识表达。利用组合爆炸而创新,通过综合和类比生成设计等智能CAD技术,在花型CAD/CAM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贡献,成果用于大批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