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1903-1987),中国文学大师、著名学者。1930-1934年任山东大学(时称国立青岛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山大四年的执教生涯使梁实秋先生对青岛、山大怀有深厚的感情。晚年的梁实秋将女儿从原山大所在地青岛带来的一瓶沙子视为珍品,置于案头,以寄托浓浓的思念之情。梁实秋多次著文盛赞青岛、山大,这一篇文章就是其中的精品。
闻一多到了上海遇到杨金甫(振声),金甫是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之一,筹备委员会的主任是蔡孑民(元培)先生,但是实际负筹备之责的是金甫,且已内定他为校长,所以他来上海物色教员。他要一多去主持国文系,要我去主持外文系。我们当时唯唯否否,不敢决定。金甫力言青岛胜地,景物宜人。我久已厌恶沪上尘嚣,闻之心动,于是我与一多约,我正要回北平省亲,相偕顺路到青岛一觇究竟,再作定夺。于是我携眷乘船北上,一多偕行。
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所以我们访问金甫之后,就一言而决,决定在青岛大学任教。我回北平家中小憩,一多返武汉接眷,秋后我们便在青岛开始授课。
除了国文系主任之外一多还担任文学院院长。在中国文学系里,一多罗致了不少人才,如方令孺、游国恩、丁山、姜叔明、张煦、谭戒甫等。一多最初赁屋于大学路,即学校的斜对门,楼下一层,光线很暗,旋即迁汇泉,离浴场不远的一栋小房,出门即是沙滩,涨潮时海水距门口不及二丈。据一多说夜间听潮一进一退的声音,有时不能入寐,心潮起伏,不禁忆起英国诗人安诺德的那首多汶海滩。他到学校去要经过我的门口,我住在鱼山路,时常呼我同行赴校。青岛多山路,所以我们出门都携手杖一根,这是别处所不需要的。一多很欣赏策杖而行的那种悠然的态度,所以他备了好几根手杖。一多在私生活方面是个懒人,对于到市内购买什物是视若畏途。例如,我们时常都喜欢穿千层底的布鞋,一多怕去买鞋,时常逼到鞋穿破了之后,先试穿他的厨师的鞋子,然后派遣他的厨师代他去买鞋。
汇泉的房子是很可羡慕的,可惜距校太远,同时也太偏僻,到了冬天海风呼啸时分外凄凉。一多住了不到一年,便趁暑假的时候送眷回到湖北,离别了那海边小屋。他为什么要把妻室孩子送还家乡,独自留在青岛,我不知道,事实上他的家庭生活的情形,我也所知甚少。他住在汇泉的时候,请我去吃过一次饭,我如今还记得他的厨师所做的烤苹果非常可口。孩子一大堆,流鼻涕的比不流鼻涕的为数较多。
十九年一多送眷回乡,返校后就住学校宿舍,好像是第八校舍,是孤零零的一座楼,在学校的东北方,面对着一座小小坟山。夏夜草长,有鬼火出没。楼上有一个套房,内外两间,由一多住,楼下的套房由黄际遇(任初)住。这位黄先生比我们年长十几岁,是数学家,潮州人,喜欢写字、下象棋、研究小学,为人很豪爽,由河南教育厅长卸任下来在青大任理学院院长,也是和我们还可以谈得来的一个人。一多在这宿舍过了孤独的一年,饮食起居,都不方便。但是这一年间他没有家累,得以全副精力从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一多在武汉时即已对杜诗下了一番功夫,到青岛以后便开始扩大研究的计划。他说要理解杜诗,需要理解整个的唐诗;要理解唐诗,需先了然于唐代诗人的生平。于是他开始草写唐代诗人列传,积稿不少,但未完成。他的主旨是想藉对于作者群之生活状态去揣摩作品的涵意。基于同样的想法,他开始研究《诗经》。有一天他到图书馆找我,我当时兼任图书馆长,他和我商量研究《诗经》的方法,并且索阅莎士比亚的版本以为参考,我就把刚买到的佛奈斯新集注本二十册给他看。他浩然长叹,认为我们中国文学虽然内容丰美,但是研究的方法实在落后了。他决心要把《诗经》这一部最古的文学作品彻底整理一下。他从此埋头苦干,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有时到他宿舍去看他,他的书房中参考图书不能用“琳琅满目”四字来形容,也不能说是“獭祭鱼”,因为那凌乱的情形使人有如入废墟之感。他屋里最好的一把椅子,是一把老树根雕刻成的太师椅,我去了之后,他要把这椅上的书搬开,我才能有一个位子。他的研究的初步成绩,便是后来发表的《匡斋尺牍》。在《诗经》研究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解释《诗经》。他自己从来没有夸述过他对《诗经》研究的贡献,但是作品具在,其价值是大家公认的……
一多从来没有忽略发掘新诗的年轻作者。在青大的国文系里,他最欣赏臧克家,他写的诗是相当老练的。还有他的从前的学生陈梦家也是他所器重的。陈梦家是很有才气而不修边幅的一个青年诗人,一多约他到国文系做助教,两个人颇为相得。
青岛附近的名胜只有崂山,可是崂山好像没有什么古迹,尽管群峰削仞,乱石穿空,却没有什么古人留下的流风遗韵的痕迹。我和一多、金甫、太侔曾数度往游,在靛缸湾的瀑布前而流连忘返。一多说风景虽美,不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可见他浪迹于山水之间尚不能忘情于人事。我指点山上的岩石,像斧劈皴一般,卓荦峥,我说那就是千千万万年前大自然亲手创造的作品,还算不得是“古迹”么?一多不以为然。后来我们到济南参加山东省留学生考试委员会,事毕游大明湖,一多在历下亭看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依稀想见杜少陵李北海的游迹,这才欣然色喜。
一多在青岛住了两年,在学潮爆发之后不愉快地离去,在北平任教于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