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河南省曲剧团创作演出了大型曲剧《阿Q与孔乙己》,该剧在主题立意、人物塑造和舞台呈现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在近年来的戏曲创作中是很难得的。
首先,创作者没有“戏说”鲁迅,而是认真地解读鲁迅,把握鲁迅笔下的时代精神。鲁迅所处的时代是封建文化在民族灵魂里植入深深烙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印记是愚昧与落后、麻木与自私,这在他的小说《阿Q正传》和《孔乙己》里有着充分的展现。鲁迅笔下的阿Q和孔乙己是这种现实的代表人物。阿Q是一个备受奴役、欺辱而又自欺欺人的下层农民,他的易于满足、精神胜利是他心理的需求和生命的支点。孔乙己则是旧时代的落魄文人,二人身份虽不同,但都有自命不凡、懈怠麻木的共性。编剧陈涌泉大胆地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并依据原著的人物性格,充分展现阿Q尚未觉醒的“奴性”和寻求生存的韧性,让他在剧中沿着一条“要姓氏——要名份——要金钱——要爱情——要造反——要报复——要活命”的人生轨迹,勾画出阿Q一身的“俗气”和“怪味”,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酸苦”和“麻木”。而孔乙己则沿着一条唯礼、唯上、唯书、唯命的人生轨迹,勾画出他的咬文嚼字、迂腐孤傲、抱残守缺,在困惑和绝望中挣扎的性格特征。编剧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始终把阿Q作为戏剧矛盾的主导,把孔乙己作为他的性格展示的反衬和补充及内心情感的深化与提升,使两者时隐时现,若即若离,亦步亦趋,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编剧和导演在展现阿Q与孔乙己的冲突和对立时,将戏剧情节巧妙地做了生活化、情趣化的处理,给人以平实、亲近、可信之感。他们之间鲜明的对立与冲突体现在他们两人的身世不同,性格不同,处世态度不同,行为方式不同和人生追求不同。阿Q想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金钱、爱情、财物,是能够行使报复的权势,是一种带铜臭味的俗;而孔乙己所企求的则是清高、自负和礼仪至上,这是一种“书卷味”的俗。这种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构成的冲突,不仅增添了该剧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悲喜剧的效果。如在“一块钢洋”一场戏中,阿Q把假洋鬼子对自己的作弄,看作是捡了个便宜,孔乙己痛心地劝说,反被阿Q看作是与己争利。在“公堂受审”一场戏中,孔乙己阻止阿Q画押,反被阿Q嘲弄一番。这些情节的设置,凸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使阿Q的呼喊和孔乙己的哀叹,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灵魂。这也是该剧在完成从经典名著到通俗戏曲、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中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