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绿叶环抱着一栋栋风格各异的楼宇,孩子们在花丛草坪间读书、玩耍;夕阳下,老老少少在悠闲地漫步、跳舞、舞剑……没有一人乱丢烟头、果皮,没有一人随地吐痰,好一派安宁祥和的清明社区!这就是地处武汉城郊机场高速公路旁的全国最大城市安居工程之一——常青花园社区。
看到这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湖北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评价道:“常青花园建设者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契机,模范实践‘三个代表’,促进了各方利益的良性互动,保证了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相结合的内涵。”
100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筑十里长堤——张公堤,环抱大汉口,堤外一片荒湖。100年后的199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合作,武汉新世界康居公司在荒凉的堤外征地4000亩,建造安居工程,打造一方乐土。
安居工程面向工薪阶层。建设之初,就有业内人士提醒:经济适用房,利薄,可省的要千方百计省。康居公司不为所动,反其道而行之:不惜投入巨资,高标准建设道路、水电、广场等公益设施;引进名牌学校,让居民子女从幼儿园一直读到中学;还拿出200多亩地,修建全市最大的社区中心公园……
如此巨大的投入,图的是什么?康居公司算的是另一笔账:家长如果让孩子到社区外读名牌学校,得交较高的赞助费,而引进一所名牌学校,可为家长节约多少个一两万元!
作为投资主体的康居公司当然要考虑投资回报,但首先是以人为本,以营造一个美好家园为己任,承担了其他一些开发商不愿为、不屑为的社会职能。常青花园的居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以人为本”的关怀。在小区里散步,林荫中有盲道,还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住宅,轮椅可进出家门。
社区规模太大,从东到西5里路,得走半个小时,公交车又不能在社区内任意穿行,于是,物业公司投资上百万元购置8辆空调巴士,从早到晚穿行于各小区内,招手就停,20元的月票全家通用,彻底解决出行难。
再好的房子、再好的环境,缺乏高素质的居民,也会陷进建设—破坏—再建设—再破坏的恶性循环。管委会响亮地提出:要锦上添花,不要恶性循环。花,怎么添?该社区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当作“花”,添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人们高品质的社区生活,召唤大家“爱党爱国爱社区”,凝聚居民“亲情友情邻里情”。
老党员莫世贤在全市社区中率先倡导成立老年大学,专业由最初的3个发展到7个。300多位爷爷奶奶级大学生,一起上课,一起放学,一起交流心得体会。
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艺术团、腰鼓队,他们将每年一届的社区居民文化节闹得红红火火,形成常青花园“文化育人”的特色。有位练过“法轮功”的婆婆,过去住在外面,今年,她来常青花园与儿子同住后,跟着邻居们跳起健身舞,再也不信什么“法轮功”了。三小区的婷婷姑娘染上毒瘾,母亲伤透了心。一天,她看到社区里正在排练节目,灵机一动,急忙找到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妈妈,请艺术团的姐妹们带一带婷婷。远离了毒品,婷婷在歌舞中变得健康、美丽,以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参加今年的社区文化节,唱得热泪盈眶、声音哽咽……
今年8月,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率省市领导来到国家级住宅试点小区——常青花园四小区的中心广场,参加湖北省首届社区文化节颁奖晚会。时值盛夏,气温高达40摄氏度。组织者心里捏着一把汗:有没有人来捧场啊?结果出人意料:太阳还未下山,数千居民就早早地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一直观赏到晚会结束。更令人称奇的是,散场后,广场上看不见烟头、纸屑,草木保存完好。副市长涂勇称赞:“常青花园了不起,既营造了一流的环境,又培养了高素质的居民。”
短短6年,常青花园入住人数迅速增加到5万人,不久,还将形成20万人的规模。如此小社会,谁当大管家?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常青花园建立了党委,把党支部建到了每个小区;成立了社区管委会,将管理服务的触角伸到方方面面。
社区管委会给自己定下目标: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稳定一方,造福一方。他们先后为居民提供了1600多个就业岗位,让居民既“安居”,又“乐业”。管委会服务中心与物业管理投诉融为一体,并在每个村口设置投诉箱,随时接待、记录、处理居民的投诉。两年来,服务中心共接到居民信访2000多件次,件件有回复,其中95%已得到解决。
去年10月9日,13区居民罗海伟投诉路灯光源污染,严重影响其睡眠。接到这一反映后,新世界康居公司董事长刘光本当天即率有关人员实地调查,果然发现,路灯正对着他家窗口。几天以后,小区内所有的路灯全换成黑色球形灯,既不扰民,又造型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