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城市发展研究的几个问题

2001-10-20 来源:光明日报 龙绍双 我有话说

城市化和少数城市大型化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推动的必然结果,为了避免重蹈其他国家一些大城市曾经一度陷入困境的覆辙,迫切需要加强对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尤为重要。

(一)对城市本质的认识问题。研究世界城市的各学科和各学派的学者都对城市下过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城市是一种与乡村不同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最基本也是最简单定义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城市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以人为本,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见钱不见人。这就要求:1、在城市建设上,必须以适于人的居住、生活、休息为根本原则。要给人以正常自由活动的空间,确保市民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洁净的水,吃到健康的食物。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结构调整和升级上,要注意提高市民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尽最大可能保证就业,让市民有谋生手段和谋生之处;3、在政治生活方面,要随着城市居民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及其对社会信息的掌握程度,不断为市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4、在文化上,要随着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混杂的特点,在建设主体文化的同时,发展多元文化,以满足不同市民的文化需求。

(二)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问题。90年代以来,全国先后有40多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但据国家计委、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大学众多专家、学者完成的建设部“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战略研究》认为,至本世纪中叶,最有可能进入国际性城市之列的城市只有三座:上海和依托天津的北京,加上回归后背靠深圳的香港。热情实践与冷静思考之间的矛盾在于对国际大都市内涵的不同认识,其中涉及到国际化城市和城市国际化两个概念。国际化城市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存在密切交流并且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而城市国际化,可以是城市某方面功能和结构的国际化,比如旅游国际化、宗教国际化、文化艺术国际化等,如日内瓦、维也那、海牙和威尼斯……客观地说,要在我国造就出40多个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使我国的大城市在结构和功能上具备一定的国际性,不仅是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的认识是,应该科学、现实、准确地给自己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既不可能、不必要都把国际大都市作为自己城市的发展目标,

也不能连城市国际化的字眼都不敢提。中国短短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就成了国际资本流入的第二大国,这种国际化的速度和规模在20年前,我们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更何况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

(三)城市的功能培育问题。城市功能是指城市的功效、能量与作用。城市是聚集、分工、专业化与综合的有机体。增强人类活动和往来的内容、种类、速度、程度和延续性,构成了城市特有的功能。城市经济物质生活、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科技教育生活、医疗保健生活、休闲娱乐生活等的组织与协调,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条件。城市发展正是通过这种人类往来活动内容、种类、速度、程度的大大增强及其组织和协调,才产生了效率和效应,才使之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当我们研究自己所处城市的发展时,关键在于把握其磁力何在?也就是何以能够成为所在区域(如华东、华北、东南亚、亚洲、亚太地区等)的中心?其集聚功能有多大?能够挖掘的潜力有多大?能否组织和协调好那些集聚起来的力量(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思想等)?否则,一切想当然的要成为什么什么中心的提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要发展自己的城市,重要的在于对所在城市功能的选择和培育。

(四)城市的结构调整问题。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空间组织及相应的功能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外发展,原有的行政区划、政治单位都被打破,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型都会地带。目前,我国已出现了这种大都会地带的雏形,如以香港、深圳、广州为轴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为节点的环渤海城市群和以上海、杭州、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国城市群和国外城市群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城市群内部结构同化。结构同化不仅浪费资源,影响经济、技术发展,而且必然影响整个大都市带的发展。因此,如何尽早突破行政区划、政治单位的狭隘空间,调整我国大都市带系统内的结构,从区域上规划好我国城市群的综合协调发展,这是加速培育和造就我国国际大都市的捷径和经济效益之路。

(五)城市形象与特色问题。影响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环境(如山水城市)、功能(如工业城市、旅游城市)、科技、教育、文化、艺术、风俗、宗教、历史发展等等。城市形象实质是一种文化概括,而文化对城市形象影响最大和最直观的,就是物文化,尤其是体现在城市建筑物上的文化特色。创立城市形象,维护城市特色,并非追求单一和因循守旧,甚至一些“杂交”本身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纽约的多元文化。中国城市要发展为国际化,少数城市要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没有开放和包容的形象是不行的。良好的形象和特色是一个城市的财富,是“无形资产”。不良的城市形象必然影响其“上市”的价值。所以,要发展我国大城市,需要努力塑造各城市自己良好的形象与特色。这里重要的不仅是城市的硬件建设(如交通等基础设施、标志性建筑、公园、广场、活动中心等等),城市的净化和美化,还特别要注意对市民精神风貌、礼仪、礼貌的培养,城市管理、社会秩序的加强。在此基础上,再培育各自城市突出的功能,并以此形成自己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表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