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半个昆剧团与一台大戏

2001-10-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昆曲展演10月14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开锣,18日登场的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演出的新戏《张协状元》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在以折子戏为主的昆曲剧目中难得的大戏,更因为它是由半个昆剧团演出的。

说永昆是“半个昆剧团”,是因为它目前还只是个业余团体。永嘉昆曲传习所所长杨加强介绍说,永嘉昆剧也叫温州昆剧。温州是南戏的发祥地,永嘉昆剧是南戏衍伸发展的产物。永昆的声腔是古时的昆山腔传入浙南,吸收当时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海盐腔,经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求新发展而形成的。永嘉昆剧表演质朴粗犷,行腔明快流畅,生活气息浓厚,是流行于浙南闽北广受观众欢迎的昆剧的一个流派。1951年,永嘉成立了昆剧团,温州地区戏曲学员训练班为永昆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如生角林媚媚、旦角陈欣欣、王友圭等,剧团充满生机,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文革”后,剧团演员老化,行当不全,难以正常演出,只能于1984年解散。

但热爱昆曲的人们从未忘记永昆,演职人员虽天各一方,从事不同的职业,却时时想重组永昆。1999年,永嘉县政府认识到永昆的历史地位和存在价值,决心抢救永昆,成立了振兴永昆领导小组和集研究与演出于一体的永嘉昆曲传习所。2000年,永嘉昆曲传习所克服人员缺少、经费不足等困难,改编排演了南戏《张协状元》,已退休在家的昆曲女小生林媚媚、丑角邹康乐又重返舞台,与其他四位外借演员一起,六个人唱起了一台大戏。

该剧编剧张烈告诉记者,《张协状元》赖《永乐大典》中收辑得以流传下来,后又因战乱散佚国外,1920年被叶恭绰在伦敦发现,携回国内重印。全剧53出,却残缺断裂,颇多情理不顺,一直是专家为之争论不休的话题,舞台上早已绝迹。此次改编,他没有简单地沿原作的思路将此剧写成负心男子回心转意最后男女主人公大团圆的结局,而是采用插科打诨的方法,让滑稽角色帮助主人公完成了情感方面的过渡,十分机智又符合时代心理和规定情境。最令人称道的当然是该剧古拙质朴的表现方式。著名导演谢平安依据原著记录的一些早期的南戏的演出形态,用6个演员表演十几个角色,并由人在场上充当桌椅等道具,既保留昆剧原味,又大胆创新,富有机趣。该剧同年4月在苏州举行的中国昆剧节上演出,引起极大轰动,观众反响强烈,专家更是兴奋不已。戏剧家郭汉城说,昆剧《张协状元》把南戏粗糙、原始、不完整但生活气息浓郁、表演大胆的民间情趣,与精致的昆剧相结合,这为昆剧的创新、改革、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不少专家还称,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剧,这次《张协状元》将救活永嘉昆剧。

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永嘉昆曲传习所的众人正在努力,要恢复永嘉昆剧团,使目前的半个团再补上一半,正式成为全国第七个昆曲剧院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