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萍(卢光照的大女儿)在电话里哽咽着告诉我“振新,你的老师……我父亲……病故了……”
悲恸之余,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眼前一幕幕浮现,初次和老师见面是1976年春天。那一天,我怀着初见名人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当时老师的家——南河沿大街109号。一踏进那飘着墨香、简洁朴素的住室,迎上来的就是老人谦和热情的微笑。此刻,我的一切不安都消失了。我像迷路的人见到向导一样,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急不可待地讲述了自己十几年自学国画的经过,倾诉了我渴望求师的心情。老人明亮的眼睛里闪着光芒,赞许地点着头,并一字一句地对我说:“学画先学做人,人品高,画品才能高。一个真正的画家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实实地作画,学画的同时,还要学好画外的东西,有了比较全面厚实的修养,才能画出好画。”我认真地听完了老师的首次教诲,把自己的习作拿出来请老师批评指正。老师一面鼓励我掌握了传统技法基础,一面坦率地指出我的画在章法、笔墨等方面的欠缺。说着他走到画案前,当即挥笔作画,一边画一边讲解着要注意的地方。这天,老师给我讲了很多国画、写意花鸟方面的知识和学画要领,还一再叮嘱我要常来。临行,老师把那幅画赠给我作为示范,并把我送至大门外,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国画要勤奋,多看、多想、多练,要学众家之长,而最重要的是不务虚名。”
此后,我常去老师家,早些年去时就常看到屋里除了挂他自己的画,还挂一些古今名人的画作、书法。原来,这是老师师法的一种榜样。老人常在一幅幅画前仔细端详,认真揣摩各家笔墨的精妙处,以博采众家之长。对于偶然前来求教的青年,他也总是毫无保留地把几十年的经验技法,热心耐心地讲授给他们。
卢老师1914年出生于河南汲县一个农民家庭。乡村田野的村舍、农田,鸟语花香,朝霞暮霭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老师193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溥心畲,深得白石老人赏识,齐白石曾题老师所画《毛腿鸡》云:“光照弟画才过我也,白石有此胆无此心”;题《荷花鸳鸯》:“光照弟别有思想,近世不易有也”,1945年又特题“吾贤过我”四个大篆字相赠。对他的艺术成就备加赞誉。老师有多幅巨作陈展于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新华社等处,作品《大展鸿图》《松鹰》《鸡冠花雄鸡》作为国家礼品分别赠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海部俊树、爱尔兰前总统帕特克·希勒里。他先后出版多种画集及论著,并在一些严肃的文化艺术类辞书中列有条目,这些,老师很少提及。
记得,1979年《卢光照画辑》出版前,我曾问老师:您常给别人编画册,您自己的怎么还不出呢?老师诚恳地说:“不能急,我的画还要进步、提高,一旦出了画册,就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反映我国国画艺术的水平,我们对祖国的艺术要严肃认真。”这一席话,使我肃然起敬,久久不能忘怀。在1995年10月出版的《卢光照程莉影近作集》的跋语“我的心意”中又写道“藉此请教读者,看我这些年有没有长进、发展,还是老面目停止不前?”多么谦虚和坦荡的胸怀啊!老师每出一本画集以及1997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卢光照大型画展,都受到了画界和中外读者的高度评价。还有一件事,使我记忆犹新,80年代初,人大会堂和一些对外开放的饭店等处曾请老师作些大幅的画,需要一个大些的“闲章”,我问老师这次刻什么,他指着墙上的横幅说:“就刻这个虚名誉抛身后”。看来,这句话已经是老师刻在心上的座右铭了。
想恩师音容空有泪,忆慈惠教训永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