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东厂胡同开始的故事

2001-11-01 来源:光明日报 危兆盖 我有话说


治中国近代史者,一般都喜欢研究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而很少有人问津北洋军阀史。在大多数治近代史的学者不碰这段历史的时候,一位青年无意中走进这个世界,并浸润一生。50年后,他出版了第一部通史性的北洋军阀史研究专著。

东厂胡同
“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档案工作者”

1949年9月,在北京东厂胡同旧黎元洪府第花园的八角亭一间面积很大的房间里,7位长幼不齐的学者每天像清洁工一样从一堆麻袋中整理旧物。这其中有位26岁的青年,他的名字叫来新夏。这时,他还不知道这次经历会决定他一生的方向,也不知道他这一生会与北洋军阀史研究密不可分。

来新夏1946年夏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在随后的几年里,为了谋生,他当过公司小职员、中学教师。1949年3月,他被所在中学的“民青”组织保送到华北大学接受政治培训,培训结束后被分配到由该校副校长、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教授主持的历史研究室,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原本学古代史的来新夏,对近代史知之甚少,但在高昂的革命激情驱动下,他没有任何犹豫,欣然服从组织的安排,而且庆幸自己能在范文澜的指导下从事近代史的研究工作。

当时,历史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入城后从一些北洋军阀人物家中和一些单位收缴移送过来的有关北洋军阀史的藏档。这批档案共有百余麻袋,因为没有做过任何清理与分类,所以积满了灰土,杂乱无章,几乎无从下手。时过50余年,来新夏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整理情形:每次从库房运来几袋就往地上一倒,尘土飞扬,呛人口鼻。参加整理者均着旧紫花布制服,带着口罩,蹲在地上,按档案形式如私人信札、公文批件、电报电稿、密报、图片和杂类等分别清检,再打捆置于书架上。因为每件档案都有赃污之物,要抖干净就会扬起灰尘,所以,整理者每天都在爆土扬尘中过日子。一天下来,不仅外衣积满一层土,连眼镜片都积上厚厚的灰尘,鼻孔下面常常出现两条黑杠。尽管如此,参加整理的七个人工作热情却挺高,有说有笑,不以为苦,也从未抱怨。大约经过两个多月,初期清理工作就完成了。

对于来新夏来说,这当然只能说是接触北洋军阀档案的开始而已,还根本谈不上什么研究。但正是这种机缘巧合,使他从此与中国近代史结缘,与北洋军阀史结缘,并逐渐定位于北洋军阀史研究。50年后,来新夏说,“整档阅档工作,不知不觉把我带进了一个从未涉足过的学术领域——它影响我一生的学术道路。我毫无愧色地以自己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档案工作者而自豪。”

夭折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

7位学者整理过的北洋军阀档案,奉命移送到南京原国史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前身)。有几位学者随从南下,而来新夏则应聘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

这是1951年的春天。

由于有了在北京整理北洋军阀档案的经历,来新夏不想放弃业已开始的北洋军阀史研究工作,因而在教学之余仍坚持研究,继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到津第二年,他的讲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始在《历史教学》杂志上连载。由于当时的历史刊物很少,他的这个讲稿虽然还显得稚嫩,却立即引起了史学界同仁的关注。这是来新夏的第一篇北洋军阀史方面的专文,对来新夏个人而言,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北洋军阀史研究的学术领域。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史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研究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为了方便广大研究者和学习者从汗牛充栋的近代史料中查找资料,在范文澜、翦伯赞等著名史家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史学会开始启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这套资料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11个专题,“北洋军阀”被列为专题之一。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专题资料在五六十年代相继推出后,几近成为国内研究近代史者的必备工具书,据说,在美国还有不少人就靠研究这套资料而取得博士学位。它的地位与影响由此可想而知。当时,“北洋军阀”这一专题由荣孟源、谢国桢负责,未及而立之年的来新夏也是编辑成员之一。遗憾的是,其他专题都先后陆续完成,惟“北洋军阀”这一专题的编辑工作由于某种原因在启动不久就停顿下来,来新夏在津刚开始的资料搜集工作也被迫中断,所搜集的图书资料全部缴归南开大学图书馆入藏。日前向笔者提起时,来先生对这一工作的中辍还摇头叹息,深为遗憾。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日子里

1956年,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大有欣欣向荣之势。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经荣孟源先生推荐,湖北人民出版社邀请来新夏撰写一部关于北洋军阀的书稿。虽然时年三十方三,但来新夏自恃这些年整理、搜集了比较多的有关北洋军阀的资料,颇有学术积累,而且也正欲找一个突破口一试身手,所以,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约稿。然而,在接受约稿后,思想顾虑也来了。因为,在那个年代,历史上正面人物和进步潮流的学者占绝大多数,研究反面人物及倒退思潮的学者很少。而北洋军阀集团显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研究的压力显而易见。为此,来新夏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斗争,度过了无数的不眠夜。但在荣孟源先生的鼓励下,来新夏凭着年轻气盛一股劲,终于克服了不碰历史“阴暗面”的心态,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撰述,于1957年完成并出版了他生平第一部学术著作——《北洋军阀史略》。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解放后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衰变化、探求其成败兴亡的内在联系的著作,因此堪称为新中国史学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拓荒之作。

回忆往事,来先生由衷地说,如果当时不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处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就根本没有可能写这样一本书。即使写了,也只能压箱底,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社,都不会出这样一本书。

《北洋军阀史略》出版后,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注意。在国内,相当一段时期内它被当作教学和科研中最主要的一种参考书;在国外,日本明治大学岩崎富久男教授将它译成日文,增加了随文插图,易名为《中国的军阀》,先后由两个出版社出版,成为日本学者研究北洋军阀史的案头用书。

从50年代后期起,由于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的泛滥,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迫使来新夏不得不中断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工作,投闲置散近20年。

重返“北洋军阀”的世界

七十年代末,极“左”阴云烟消云散,知识分子的心情又畅快起来,无人关注的民国史研究也悄然兴起。一些新朋旧友非常关心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研究,纷纷敦促他将《北洋军阀史略》修订再版。在新知旧雨的鼓励下,已过知命之年的来新夏深感这是他应尽的一份社会职责,于是又燃起了重理旧业的欲望。从1980年开始,他又大量翻检查阅有关北洋军阀的文献著述、历史档案、报刊杂志、方志笔记和文集传记等资料,对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分期、特点和北洋军阀的影响、阶级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再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拟定新方案,补充新史料,增订新内容,准备修订前作,并邀约自己的学生参与其中,很快完成易名为《北洋军阀史稿》的撰写工作,于1983年仍交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较之“史略”,《北洋军阀史稿》不仅篇幅增大,条理清楚,论述缜密,而且论述范围也有所拓展。当时的评论认为,这是国内唯一一部反映国内北洋军阀史研究进展、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学术专著。能得到学术界的如许认可,来新夏从内心感到愉悦和欣慰。

《北洋军阀史稿》脱稿后,最让来新夏挂怀的是30多年前曾参与编辑但却无果而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专题能否再续。他真心希望能尽一己之力把“丛刊”补成完璧。命运似乎关爱有心人,机缘说到也就到。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为补足这套丛书,特派该社编审叶亚廉来津面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专题的编辑出版事宜,并力邀来新夏出任主编。双方就编辑出版事宜几经磋商,于次年达成出版协议。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最后一种。由于这一时期的资料非常零散,而有些资料的搜集又还存在某种窒碍,有的资料则尚须进行严肃的学术考辨,因此其搜集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国内专门从事北洋军阀研究的学者又为数不多,因此,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它实属不易。在来新夏的主持下,他的多位学生参加了编辑工作。计划中的这一专题共分五册,一至四册按北洋军阀的兴亡变化分为四个阶段,一段一册,每册都围绕各段的几个重要问题分别选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资料六七十万字不等。第五册则包括军阀人物志、大事记、书目提要、论文摘要与各种附表等,总字数达300余万字。这套资料字数不菲,但对于浩繁的史料而言,它仍有很多东西不得不割舍,而它提供的书目提要和各种附表等又确实大大方便了读者。1993年,这套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齐。由于有了这套比较系统的研究资料,今日治北洋军阀史者就要轻松多了。

一部北洋军阀史50年风雨坎坷路

《中国近代史资料·北洋军阀》出版后,来新夏已是70高龄。但他兴犹未减,仍在北洋军阀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由于在编辑《北洋军阀》时接触了大量新的史料,进一步拓宽了学术研究的视野,来新夏感到有必要对《北洋军阀史稿》进行重新修订。于是,他又邀约几位对北洋军阀史有专门研究的学生共同着手把《北洋军阀史稿》扩充修改成真正通史意义上的北洋军阀史专著。经过反复推敲,他重新拟定提纲,并盛邀青年学者参加,共同讨论,分头撰写,最后由他通读全稿,审定内容,划一体例,润色文字,总纂成书。日前,这部名为《北洋军阀史》的专著由南开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较之《史稿》,《北洋军阀史》的篇幅约增3倍,总字数达100多万字,内容也颇多增删修订。来新夏先生在交稿时谦虚地说:“设新著《北洋军阀史》能为北洋通史补空而在一定时期内可备研究与教学参考之选,则数年辛劳亦足以自慰。”他还说,自己对北洋军阀史的研究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漫长路途,耗费了一生中的主要精力,要说痴迷似未为不可,但也自觉此生没有虚耗,生活得比较充实。

是的,史学研究要的就是这种痴迷劲儿。套用范文澜先生的一句名言,那就是: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此,笔者衷心地祝愿来新夏先生老当益壮,永葆学术青春。

(压题照片为北洋新军器械体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