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读过不少唐诗、宋词的“详注”、“精注”的选本,但其中不少是:一般读者看得懂的,这些注本都注了;一般读者看不懂的,别的注本不注的,这些注本也就不注;有的则盲目照抄,只要是权威的注本,就毫不思索照抄过来。故而使得一些错误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也得不到纠正。相比之下胡昭著先生这两套书却截然不同。
这两套书在选定唐诗、宋词的篇目方面即与众不同。作者分别搜集了唐诗、宋词的二三十种选本,把这些选本的篇目分别整理后,凡有三家以上选本入选的,他才选入。有少数篇目只有两家入选,但如有特殊内容,或其中有佳句,胡先生也选入。如南宋张幼谦、罗惜惜二人的《卜算子》则共同记下了一则优美的爱情故事。他们有梁山伯、祝英台的相识、相知的幸运,却没有梁祝不幸的结束。胡先生也选入了。这样的选篇,在高层次上起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保证了入选质量。
在注释上,胡先生针对以往古诗文注释中的通病,对一般读者不易理解的,或易引起歧义的,别的本子不注,他们却要力求注出,且要能自圆其说;有的确实查不到资料,也要作出说明。同时,不盲目照抄他人注释,一定要认真研究,一旦发现错误,必须用充分论据改正过来。
比如,杜甫《偶题》是一首以诗论诗的名作,在诗歌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这首诗的“永怀江左逸,多病(谢)邺中奇”一联中正版本本为“多病邺中奇”,因为“病”字难解,胡先生手上原有七个选入此诗的唐诗选本却有六本采用了“多谢邺中奇”的版本,有意地绕开了“病”字这个“暗礁”。就连《杜诗镜铨》和《钱注杜诗》也不例外。有一本用了“多病邺中奇”,却不注这个“病”字。胡先生说,由于资料缺乏,直到2000年7月才看到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用了“两者并存”的版本,把“病”字注为“即尧舜犹病之病,心以为歉也。”胡先生理解其意为“面对曹氏父子、竹林七贤的诗,自愧不如”。这样解虽也可通,但胡先生作的是另一解释。他几经辗转,最后在清阮元主编的《经籍诂·卷八十三》查到:“古文病为秉。《仪礼士冠礼》:‘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注。”再查《四部备要·仪礼二》:注云:“病犹辱也。古文病为秉者。段氏云,病不训辱而可通地辱,故云犹辱。秉则病之假借字也。丙声、秉声古音同部。”胡先生据此认为杜甫诗中的“病”亦应借作“秉”,解作“持”、“执”,引伸为“秉承”,诗意则豁然而通了。
可见,作者解这个“病”字,是有独到之处的。
此外,作者在古代地名注释上的研究,值得注释家们借鉴。
关于衡阳回雁峰,早在唐以前即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大雁到此不再南飞,在峰前湘江边过冬后第二年春天飞回北方,峰也因此得名。这一传说就连杜甫也信以为实。胡先生用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并借朋友、同事的见闻和历史材料、著名鸟类专家的意见,分别在唐李冶《送韩揆之江西》和宋范仲淹《渔家傲》中各用1000多字论证了大雁不在回雁峰前过冬而是到海南岛、泰国、新加坡等地过冬的真相,否定了这一古老传说。
作者搞注释还有一个特点,总是自己负责校对,而且校对遍数多,每一校最少校两遍,这两套书都是校了9—10遍。5年时间里编注花了两年多,校对也用了两年多。胡先生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达到国家要求标准,才对得起读者,对得起子孙后代。也正是这样通过反复校对、审阅,不断发现错误、遗漏,在版面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改正,在版面不允许的情况下,用写《后记》来处理错误和遗漏。如宋词部分的《后记》中《关于杏花与清明》,便是一篇精品,
杜牧《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两句不少人都把“杏花村”认作是“开遍杏花的村庄”,并由此认为杏花开时正值清明前后,而且往往春雨纷纷,《汉语大词典》、《辞源》、台湾《中文大辞典》都有“杏花雨”或“杏花春雨”,明确说“即清明时节所降之雨”,因杏花开时正值清明前后,故谓之杏花雨。
而作者胡先生给东北、中原等地的果树研究所及杜牧作诗地的安徽贵池市杏花村、贵池农科所、贵池园林处等地求询后,又搜集唐诗、宋词中大量有关杏花的诗句,明确表示了下列几点:
一、贵池市杏花村现已没有杏花,杜牧写诗时清明节也没有杏花,只是一个栽有杏树的村名,杏花早已于公历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完。
二、杏花开花季节随地区而异,江南一带杏花都在公历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郑州、开封等地则在公历3月下旬开放,一般情况下到清明也已没有杏花;如果这一年春天较冷才有可能到清明还有杏花,故北宋词人有写“清明”“杏花雨”之类词句。辽宁益州则公历4月15日以后才开,清明根本没有杏花。故《辞源》等词典上的“杏花雨”的说法欠妥。《辞海》虽没有“杏花雨”,但说杏的果实初夏即成熟是欠妥当的,只有部分地区如此,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杏是不可能于初夏成熟的。
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篇关于“杏花与清明”的论说,真不啻是一篇出色的科普论文。
总之,胡先生主编的《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和《全宋词名篇精注、佳句索引》在诗文注释上走了一条新路,这对广大读者和莘莘学子是一幸事。
《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
《全宋词名篇精注佳句索引》
胡昭著罗淑珍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