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防治沙漠化,很多人都想到栽树。增大植被覆盖面积、建设防护林网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速,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是人类开发活动与自然资源不协调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综合问题,需要按照产业化的规律去保证防沙治沙的可持续性。植树造林只是基本的需求。
发展沙产业,首先需要政府角色的转换。过去,治沙只要靠政府支持,投资由政府提供,管理也由政府负责,但结果是项目经费下去,往往都用来发了工资奖金。所以,要发展沙产业,前提条件是要让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产业化初期,政府仍旧是投资主体,但经营主体不能再是政府,应当是企业,不管它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只有企业才会想方设法把沙地利用起来,把公益模式转化为赢利模式。在具备赢利条件后,政府的投资主体的角色也必须转变,由企业去完成产业化的课题。这就要求政府完成一次角色转换:从投资兼管理到投资兼监控(或者托管),然后到指导咨询。
要发展沙产业,得考虑资金从哪里来,或者说,投资沙产业的企业的动力从哪里来,有了动力的企业又往哪里去。发展沙产业,一是风险大,二是投资回报期长,三是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作保证。现在东部的企业对发展沙产业有兴趣,但同时,由于政府方面的支持不足,或者支持的方式无法让企业产生足够的动力,所以,积极响应的企业还不是太多。外来的投资力量不多,当地的力量又不足,自然,产业化这个词也就无从提起。
过去,政府帮助企业介入沙产业的一个手段,往往是免税。但发展沙产业有其独特之处,因为其投资回报期相当长,十年之内都可能难以赢利,免税对其意义不大。但如果国家能适当调整激励政策的方式,对投资沙产业的企业,其所在地政府对其有相关的优惠政策的话,企业的积极性可能会高一些。举例来说,假设一家来自上海的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发展沙产业,如果上海市对在这家企业有相应的政策扶持的话,这家企业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提高。
国家号召西部大开发,核心思想是要将东西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东部的资金和管理资源,要与西部的自然资源、人才优势相整合。但西部有些地方,把来投资的企业当成了财神爷,甚至“筑巢引凤,关门拔毛”。这样的状况不改变,不利于任何产业的发展。
东部的企业到西部发展沙产业,本土化是重要环节,人才和科技本土化尤其重要。西部是有一定的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企业要想办法把他们的力量融入到沙产业发展大潮中。因为只有他们最熟悉当地情况,又热爱自己的家乡,加上企业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能量,这个英雄群体就有用武之地。当然,如果国家能够支持一些能解决西部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就能够为东部甚至国外的科研力量找到支援西部、投资沙产业的着力点,科技人才的本土化就具有持续的后劲。
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沙地上种植的瓜果特别的甜美,比如西部的日照长、空气洁净,比如沙漠中拥有大量具有中医药和食品开发价值的动植物资源。问题在于,怎么利用这些资源?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东西都是资源,如果你找到了好的利用方法,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发展沙产业方面来说,治理沙漠是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沙地各种资源的价值,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价值最大化,可能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我认为,西部地区应当成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成为新型工业原材料的提供基地或者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基地。
当代人有责任化害为利,善待沙漠,与沙漠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之成为人类的朋友。我国目前有荒漠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沙漠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我国北方八大沙漠,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河北、辽宁等7个省区,沙漠总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且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内蒙古有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库布其和浑善达克五大沙漠和沙地,全区沙漠面积83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8.6万公顷的速度扩张。
不论是选择治沙,还是发展沙产业,要想做好科学决策,前提是必须做到扎实周密的调查,不管是科学家来做还是企业来做。只有做好了科学调查,才可能选准地点,也才可能确定适合发展沙产业的准确资源。对于企业来说,事先的科学的项目调查可能不一定能够帮它挣多少钱,但至少可以帮助它规避亏损的风险。
绝不能因为想发展就蛮干。对沙漠的保护、开发、利用要有一个科学、整体、长远的规划,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如果靠企业领导拍拍脑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政府有关部门只要有人向沙漠投资就行,以进沙漠“论英雄”。这样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据了解,内蒙古在沙漠中进行的生态建设项目,多数未搞环境影响评估,比如在乌兰布和沙漠,有的生态项目搞了环境影响评价,但也不严格,留下了环境后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些认为搞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过去都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只是后来因人为破坏,环境恶化了,但有水源。但如果利用不好,可能会患上加患,不仅未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能更严重破坏现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