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剧作家

2001-1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 记者庄电一 我有话说

宁夏青铜峡市有个传奇人物,人称“侯编”。“侯编”名叫侯洪章,在当地有不小的知名度。近两年,他更是“大出风头”:他创作的大型现代眉户戏《大棚情缘》,接连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谁会想到,侯洪章曾当过近40年农民?

有谁了解,侯洪章走过怎样的艰辛历程?

矢志不移三十年

侯洪章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连一张正式的高中文凭都没有,但他一直坚持自学,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侯洪章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文艺。1964年,他平生第一次创作出一个小剧本,当时他只有十几岁。令他激动不已的是,这个剧本竟被一个群众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了。这也坚定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心。自此以后,他几乎没有停下过手中这支笔。为了剧中的一个情节或一句台词,他常常反复推敲,吃不香、睡不好。为了赶时间,他有时几天几夜不睡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戏剧创作,他已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

为了写剧本,他荒了自家的田。别人家的苹果长得又大又红,惹人喜爱,他家的苹果个个长得像鸡蛋。这件事一时被人传为笑谈,但当民办教师的爱人对他的追求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有一次,他从外地领奖回来深夜住进一家小旅馆。第二天醒来发现,他所得奖金连同身上穿的衣服、裤子全被人偷走了。他是借了衣裤才回到家的,那样子颇有几分狼狈。但他回到家,爱人竟没埋怨他一句,反而拿着他带回的获奖证书爱不释手,说:“有这个证书我就心满意足了!”

几十年来,侯洪章共写过200多个剧本,总字数在百万字以上。这200多个剧本,几乎都演出过,有4个还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个剧本入选文化部主编的戏剧选。他创作的剧本,有两个获全国大奖,有4个获得省部级奖励。这在农民业余创作队伍中,是十分少见的。直到现在,他每年仍能奉献出20个左右大小剧本。

千里马遇上了伯乐

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侯洪章走到今天,就曾得到过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早在1982年,当地有关负责人发现他的特长,就将他安排到广武乡文化站。这样,他就以农民的身份当上文化专干。

侯洪章写出了名,便有各系统、各单位的人找上门来请他去写。他从不推辞,也不讨价还价。有一次,青铜峡市举行全市群众社火大赛。但到正式开始前一天,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解说词,市文化局的负责人十分着急,找到侯洪章。侯洪章二话不说,开了一个“夜车”,赶在大赛之前交出了解说词。这个解说词配合表演居然十分贴切、生动、形象。

青铜峡市文工团更是较早就发现了他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1988年,文工团请他到团里来创作剧目并为他提供良好的吃住条件。他创作的不少剧目,都是由青铜峡市文工团搬上舞台的,从而使他的很多创作得到社会承认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他实际上已成为文工团的编外编剧。

1998年,青铜峡市文工团决定将他正式调进来,担任专职编剧。而此时他已年过五十。这项调动谈何容易?在青铜峡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大力支持下,这项调动一路绿灯。就这样,侯洪章用了近40年时间走过了先演后编——边演边编——编外编剧——专职编剧的历程,由一个长期流浪的农民,变为每月有固定收入的专职编剧。文工团还在市内给他分了一套住房。

一炮打响天下闻

几年前,侯洪章开始构思创作一台反映农村改革的大型现代戏。初稿写出来了,他请文工团团长王耀先、市文体局局长张斌先看。后来又几经周折,几次修改,各界人士先后为剧本提出了80多条意见。侯洪章先后改写了15稿,连剧名都换过3个:先叫《叔侄招亲》,又改作《山前山后》,最后才定名为《大棚情缘》。

《大棚情缘》是青铜峡市文工团第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现代眉户剧,这对一个县级剧团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令他们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此剧一炮打响:不仅在本市各乡镇演出40多场,而且在庆祝建国50周年之际代表宁夏晋京演出。不仅在1999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而且又在2000年荣获文化部最高奖——“文华”新剧目奖,不仅为青铜峡市争了光,也为宁夏争了光。

最近,我见到了瘦弱、矮小、已显苍老的侯洪章。这位饱受磨难的奇人,胸中还积蓄着不竭的创作能量。他表示,近期将再创作一部大戏,将更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