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汉平原的古城荆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荆州师范学院就坐落在古城西南面。在这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荆师人筚路蓝缕,和衷共济,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历经65年的艰苦创业,实现了学校由简师(简易师范学校)到中师、由中师到师专、由师专到本科师院的三次历史性跨越,始终是名列湖北省同类学校前茅的学校之一。
学院现设有5个二级学院,7个直属系,40个本、专科专业,普通在校生7000人,各类成人在籍学员5500人,在校教职工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数的49.6%。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有13人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批准为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10人成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6人获国家或湖北省先进教师称号。学院先后被原国家教委授予“毕业生分配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先进教务处”等光荣称号。
一个由几百人的简易师范学校发展到万人规模的本科院校,65年的奋头历程,凝聚着无数荆师人的心血和汗水,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轨迹。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这所名震楚天的师范院校。
事业要发展,观念是先导;事业要成功,目标指方向。荆州师院这所新型的本科院校,如何确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这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正确面对而又不容回避的课题。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增强实力是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学院党委集思广益,深入调研,分析国际国内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结合学院实际,提出了“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合理定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并通过举办学院中层干部培训班、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等形式,纳贤良,集众智,群策群力,共商发展大计,营造了一套“党委领导、行政管理、专家咨询、群众参与、目标引导、政策激励、法规保障、民主监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学院正充分利用荆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的特定地域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着力为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旅游考古等方面提供德才兼备、专博通融的人才支持和全面适应、不断创新的优质服务,明确了“立足荆州,面向湖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董泽芳同志向记者介绍说:“学院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是要将学校建成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职后教育;坚持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综合实力位居同类院校前列的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多科性本科院校。”
启动形象工程的目的是“内聚人心、外塑形象”。荆州师范学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各民主党派、各种委员会的作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塑造良好的干部形象;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及党员教育活动,塑造良好的党员形象;强化师风、师德教育,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学院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作为抓好形象工程的着力点,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员工的整体素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建设,贵在坚持,精在特色,好在落实。目前学院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要在“坚持、深化、创新、辐射”八字方针上做文章,即坚持出成果,深化上水平,创新显特色,辐射进社区。如今,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已在校园内形成,广大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务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投身到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
“人才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是所有荆师人形成的共识。由于荆州师院从党委领导到教职工对抓质量认识有高度,有新意,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措施。
上好“四课”,狠抓教风。所谓“四课”,就是刚上岗的青年教师上合格课、优秀权威教师上示范课、教学改革上研讨课、中青年骨干教师上比武课。每一种课都有学院领导及教学委员会成员、院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听课、评课。通过此项活动在全校营造了“人人讲质量、人人抓质量”的氛围,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举行青年“拜师”活动。由于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引进青年教师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为保证新进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进入角色,保障教学质量,学院每年为新进青年教师推荐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并举行“拜师”活动,这些优秀骨干教师将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一年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成立教学督导团。教学督导团由学院在离退休教师中聘请一部分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老教师组成,请他们进行教学督导,重点巡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
以学生为本,大抓学风。学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工作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大抓学风建设,通过严格管理制度、严明考试制度、推行“学导制”(即为优秀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奖励拔尖学生等系列办法,抓“点”与带“面”结合,激励学生奋发上进,形成良好学风。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全省举行各项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绩。1999年参加全省大学生艺术节荣获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创作奖;200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取得了全国二等奖,省级一、二、三等奖;2000年在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六名;200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湖北赛区比赛,参赛七个节目全部获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20%,并作为湖北省优秀节目进京比赛,已与名牌大学并立比肩……众多成绩的取得,有力打造了学院品牌,也再一次证实了荆州师院正向他们的创业目标一步一步地迈近。
荆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刚升格不久的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方面如何形成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已成为学院工作的重要方面。学院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就是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以调整结构、形成特色、增强水平、提高效益为目标,制定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扶持特色学科,全力保证重点学科,鼓励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学院力争在近几年内建成6个左右的院级重点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建成2—3个省级重点优势学科,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文科研究基地。
学院充分利用“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研究在地域、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加大投入,采取联合、引进等方式,使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在梯队建设、资料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全面启动楚文化研究所学术研究论丛(十部)的出版工作,力争出精品,出名家,争地位,创名牌。到2005年建成全国荆楚文化研究重点基地和国外学习研究荆楚文化的主要基地。
科研管理制度是激活科研工作的有力杠杆。学院逐渐制定并完善了以《荆州师院科研管理办法》为核心的关于科研基金、学术带头人培养和考核、研究室管理等制度,形成了以“积点制”为重点的五种激励机制,即研究基金制、配套资助制、成果奖励制、业绩表彰制、积点分配制。每年评选“科研十佳”和科研先进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院采取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与多渠道争取重点项目、科研经费相结合形式,积极鼓励教师争取国家级项目和省级教育厅重大项目,学院在项目经费上按1∶1的比例配套。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还进一步抓好了对应用型课题研究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鼓励和投入。加大了对应用型研究项目和创新项目的资助额度,根据应用研究的需要,不定期地予以补充资助,鼓励应用成果的作者技术入股,进行产品开发,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广泛联系,积极参与科技开发与成果转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学院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繁荣校园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得到各级部门的肯定和表彰,2000年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评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被团省委授予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2001年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评选为“党在我心中”全国青少年知识竞赛“先进集体优胜奖”;在历年湖北省组织的大学生科研、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通过每年举办学生科研立项、学生科研成果报告会、学生科技竞赛等系列活动,将学生科研骨干推向前台,吸引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促进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同时学院加大对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和对学生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学生科研成果突出。从1987年到2000年,在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学院共有112项学生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81项,获奖等级及数量在全省同类院校名列前茅。
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学院共青团工作中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英语系开展的“阳光号列车”活动,风风雨雨十几载,从未间断,他们把“阳光号列车”开进了孤儿院,把爱心献给了孤儿,中央电视台、澳大利亚《澳洲人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纷纷对这一真切感人事情予以报道。此外,文学院开展的为离退休老同志献爱心的“情系夕阳”活动、政法系开展“普法教育”宣传、化学系开展的“绿色环保”宣传、艺术学院开展的“文艺下乡”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学院认为,成人教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成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学习化社会,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力量。以此为出发点,荆州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工作提出了“强化质量意识,服务三个面向”的新思路。“服务三个面向”即面向基础教育服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面向西部大开发服务。围绕这一思路,学院成人教育以发展为前提,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和办学渠道,坚持多种形式办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学院成人教育每年为地方基础教育培训大量合格教师,为推动荆州乃至周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提高教师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循环和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成教办学坚持面向市场,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强化素质教育,培养了众多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荆州师院及时提出了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新思路,与西藏山南教体委建立广泛联系,开办了内地高教第一个藏族师资培训班,成为学院成人教育的一大特色,得到了各级部门高度重视。
新世纪,新荆师。古代楚人崇凤,将凤凰视为力量与美的化身。荆州师范学院这个在楚国都城兴起的高等学府正如一只金色的凤凰,迎着新世纪的朝阳,散发出熠熠夺目的光彩;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向着建设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的二次创业目标奋飞、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