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小说的“廊庙之音”

2001-11-15 来源:光明日报 刘起林 我有话说

《张之洞》 唐浩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似乎已成定律,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却大异于此。继《曾国藩》轰动海峡两岸、《杨度》屡获全国性大奖之后,他积五年之功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张之洞》,不仅未见衰竭之象,反而更为境界雄阔,思虑深沉,笔力饱满。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赞佩。

《张之洞》着力展示的,是对民族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从政士人在时势动乱、文化衰变的历史境遇中,对于国家、时代和民族文化演变的参与和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悲剧性人生价值状态。作者择取张之洞这一晚清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作为主人公,以纵观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大势的高远起点,由张之洞作为社稷之材优异于一般清流名士的识见、韬略与胸怀写起,既描述了他在中国传统政治格局内兴利除弊、保境安民的业绩,又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他总督两湖时兴办洋务以图国家富强的宏伟气魄和艰难努力,既体贴入微地揭示了他在清王朝腐朽衰落的历史环境中精心运用却迭遇尴尬的仕宦之术,又严峻地反思了他那事与愿违、困惑重重以至最终觉得“一生的心血都白费了”的人生苦涩。

但是,《张之洞》决不仅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名臣传。作者的重心,是从中华民族“三千年之一大变局”的大背景,来深入开掘和探究张之洞人生道路背后的心路历程及其文化底蕴。这就使作品对主人公个体形象的描写,转化升华成了对一种文化人格形象的塑造与透视。小说中对官腐民弱、内忧外患的晚清时势的愤懑揭示,对张之洞既“维新”又“卫旧”的历史和文化必然性的剖析,对他“中体西用”思想的合理内涵与背后的功利动机的描述,对调乐、治国、人生的“天人合一”美境的阐发等等,都使作品显示出一种从思想文化层面思考民族历史及其典型性人生的色彩。作者驾轻就熟到似乎信手拈来的对种种文化掌故、文化史实的介绍与评述,更是姿态横生而又趣味盎然,为作品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和广泛的认识价值。小说所描写的桑治平、辜鸿铭、盛宣怀、王懿荣、吴秋衣等与张之洞的人生目标大有歧异的人物形象,则既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厚度,又使作品呈现出深沉的对于功名人生的反省意味。所有这一切,使得作品对人物的历史文化定位,显得格外的深厚而又坚实。

长篇历史小说创作是当代文坛成就极为突出的一个领域,其中的优秀之作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实这种文化色彩的内部是大有差异的。大致看来,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显示的是传奇性通俗文化的智慧;刘斯奋的《白门柳》,承接的是具有古诗词韵味的传统文人文化的遗绪;凌力的《少年天子》、《暮鼓晨钟》等作品,于古典文人文化的审美意趣之中,更多地投注了现代知识者对人性、人情的关切和赞美。唐浩明创作的《张之洞》,则堪称历史小说的“廊庙之音”,体现的是传统史官文化的大家风范。他将国家正史的庙堂立场与庄严气度,和民间野史对于名人趣事、掌故隐私的渲染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富含深沉的历史文化思考,又具有诸多的对历史变换、人生世事潜在规则与秘诀的开掘。这种写法的历史小说,其余味悠长并不逊于其他创作套路,而在历史文化内蕴的深沉厚实方面,则无疑超过了同类题材的作品。《张之洞》正是一部对这种写法运用到舒卷自如境地的成熟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