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是一个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
编者按:
李岚清副总理日前在考察中大珠海校区时特别肯定了中大在珠海建校区带动了珠海经济的明显增长和一批相关产业发展,赞扬珠海办大学园区这一招很好,珠海很有希望。勉励中山大学进一步提高质量,把办学水平搞上去,使之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源泉,成为政府和社会的智库,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最近在珠海考察时也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设感到震撼和鼓舞,认为这是目前我国最漂亮的校园,她高度评价珠海无偿提供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建筑,同时给予多项优惠政策与中大合作办学的模式极具远见卓识,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举措,建议光明日报给予详细报道。今天我们刊登由本报记者采写的系列报道《“中大—珠海模式”透视》,敬请关注。
16世纪中叶,有个叫麦德梅尔的西方人在英国剑桥买下一块土地,建起一片房子,引来了一批牛津的学者。英国女王问他在做什么,麦德梅尔说:“我种下了一粒种子”。若干年后,一座蜚声世界的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在这里诞生,成为300多年来人才辈出的摇篮。
20世纪末,在东方的广东省珠海市美丽的唐家湾海滨,也有人种下了类似的一粒种子。不同的是,这粒种子种下伊始,便是一所名牌大学,闪电般地实现了上万名在校大学生的办学规模,成为全中国最漂亮的大学校园和地方与名校合作办学的成功实践,连共和国的教育部长看了都感到震撼和鼓舞。这粒种子名叫“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它是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播种人是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黄龙云,中山大学前任校长、现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王章和现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校长黄达人及其同事们。
早在1991年2月,“争取在本世纪末筹建珠海大学”的誓言就被写进了中共珠海市委的工作报告。从此,由广州进出珠海的海湾大道旁便出现了一排“珠海大学建设用地”的围墙。由于多种客观原因,一晃过去了8年,珠海办大学依然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
当知识经济的浪潮奔涌而来之时,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已初露端倪。根据联合国的调查,任何国家的国民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年,其GDP将增长9%,有将近10%的经济增长来源于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国际经验表明:二次大战后,世界16岁至65岁的人受教育年限大大提高,发达国家平均接近高中和大学的程度,其大学入学率达35%—50%。而在我国,高中即是分水岭,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高中程度,其大学入学率仅为9%。这种教育格局不仅不利于教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因为它无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而且会影响到我国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更难以迎接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
1999年夏,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给珠海吹来了圆“大学梦”的春风,会议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现有的不合理的教育结构,通过加快教育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低成本、高效率地扩大办学规模,使我国6万亿元居民储蓄中10%的教育投资得以实现。
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珠海市委市政府乘势召集全市干部和教育专家,关起门来研讨珠海应该带着怎样深厚的感情、应该站在怎样的战略高度来抓好珠海的教育,为21世纪珠海经济的腾飞做好人才、知识和科技的准备。
研讨班很快集中到如何认识和创办大学的焦点问题上。大学是什么?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它还是投资环境、经济实力、竞争优势、发展后劲和城市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筹码。难道这样的筹码真的与珠海无缘吗?珠海绝对不能没有大学,但以当时珠海的实力和基础条件也绝对办不起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大学。我们能不能用招商引资的办法来办大学?即以充分优惠的条件,引进国内名校来珠海办大学和科研机构!珠海市委书记、市长黄龙云把这一新思路概括为“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许多人还是想不通,宝贵的教育资源由人家去整合,好坏自己不沾边,这样的大学能算是珠海的大学吗?它能给珠海带来应有的大学效应吗?
珠海市的决策者们没有再展开争论,机遇稍纵即逝,而真理被人们广泛接受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他们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直观的事实来回答这些疑问。
1999年7月16日,这边的讨论还在热烈地进行,那边的唐家湾畔已经开始了珠海经济特区领导与名校校长的第一次握手。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王章、副校长黄达人也是为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而来珠海寻找中山大学新的发展空间的,分管教育的珠海市副市长余荣霭则像久旱的禾苗逢甘霖一样,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之意,满口应承将8年来筹建珠海大学的3.28平方公里土地,连同已建成的价值3亿元的图书馆、校舍等给对方长期无偿使用,另外再投入一亿元资金,在4年内完善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还承诺每年给予中大教职工400万元的特区生活津贴!这些不薄的付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在珠海的地盘上迅速崛起一所名牌大学新校区,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和其他方面的地方权益。
两位饱经扩大办学之苦的校长深受鼓舞,他们曾寻寻觅觅,跑遍了周边20多个地方,有谁不把重视教育挂在嘴边?但又有谁不在地价、回报、管理和权利等涉及地方利益问题上让囊中羞涩的校长们难下决断?珠海如此慷慨,究竟是一场玩笑,还是虚晃一枪?短短12天内,一向做事认真的王章校长在广州、珠海之间跑了六个来回,将双方合作办学的细枝末节一一敲定,这才放心地把中山大学创办76年来第一次走出广州的新校区定在了珠海。
1999年9月11日,中共珠海市委书记、市长黄龙云和中大新任校长黄达人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中大承诺:先投入3.5亿元,于2000年9月前完成中大珠海校区的主要建筑,完工之日即在珠海接收当年中大所有专业一年级新生,与广州校区三个年级同步开课。还要在珠海新建海洋学院、旅游学院、软件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实体学院,将“一校二区”(2001年10月26日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为“一校三区”)格局的中大建成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式的一流大学。
这一签字仪式立即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轰动。暨南大学很快入驻珠海,创办暨南大学珠海学院,接踵而至的是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前来创办校区、校园和产学研基地。珠海的唐家湾畔迅速形成了智力产业群聚区。
“中大—珠海模式”从一诞生起就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形容说,这哪里是一粒普通的种子,简直就是一株参天大树,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声霹雳啊!
国家教育部官员第一次在部属高校异地办学的报告上批准同意兴办中大珠海校区。一位副部长说,珠海市如此远见卓识和支持力度,使我们没有理由不批,甚至无法犹豫。对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创办,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卢瑞华等领导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0年6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兴致勃勃地考察了正在建设中的珠海校区,他特别指出,中山大学与珠海精诚合作,在珠海兴建中山大学校区,是一项具有远见的正确决策,这就发挥了名牌大学和经济特区的两个品牌效应,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办了一件大好事。他鼓励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建设几个一流的实验室,吸引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这里搞实验,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要在珠海校区兴办高新技术产学研基地,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带动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珠海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珠海经济特区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等问题。会议期间,省委领导考察了已经落成和招生运作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李长春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要“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成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进器,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这一功能定位将以中大珠海校区为引擎,迅速推动“珠海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的崛起,推动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海现场办公会议确定的“把珠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对中大珠海校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1年11月10日、11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考察中山大学时特别肯定了中大建珠海建校区带动了珠海经济的明显增长,他赞扬珠海办大学园区这一招很好,认为珠海很有希望。同时勉励中山大学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的源泉,成为政府和社会的智库,成为新兴产业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