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播洒阳光

2001-11-2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2000年8月,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组织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正式启动。其主要内容是,从2000年开始,每年在西部12省、区、市选择1100名当年考入各地重点高等院校且品学兼优的特困本科生,每人资助2万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受助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也减免一半。

目前,已有2300多名受助学生走进高校课堂,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努力学习。

为了培养人才

西部大开发,重在人才。“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彻底改变西部面貌。作为组织实施部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经过缜密的调查和研究,共同对助学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寒门出栋梁。为了让那些品学兼优、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深造机会,西部的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成立了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助学工程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各地、州、市、县也建立了领导责任制。他们严把“入口关”,让阳光照耀在最需要扶助的幼苗上,不少地区还将受资助的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公示。很多创造性的新思路不断出现:新疆采取的“考前预选”的方式,把工作做得科学、合理、规范;云南注意发挥高校教学育人的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甘肃在确定受助学生时,既突出贫困县和贫困农民子女,又兼顾其他农业县和城镇下岗职工子女;许多高校建立了受助学生的档案和与受助学生家长书信联系制度,使有关部门、高校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各地教育部门、高校制定出具体措施,确定专人与受助学生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校党团组织、学生会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受资助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共同克服困难

廖鸿志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也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受助者。两个学期以来,他克服了很多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不仅专业成绩优良,而且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他的班主任丁宝恒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有思想,学习努力,自立能力强”。

“有一段时间,他觉得学习压力很大,”丁老师说,“我们给他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他的进步很快。”像廖鸿志这样家庭经济条件差、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班里还有几个。他们中很多人上大学之前没用过计算机,没进过语音教室。但他们都非常努力,学习进步很快。作为老师,丁宝恒想了很多办法,帮助他们消除畏难、厌学情绪,使他们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和贫困学生谈心,是丁老师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孙华玲告诉记者,人民大学接收的8名受助学生,分布在外语、商学、法学、新闻等专业,在学校、老师和周围同学的帮助下,他们都能够“安心学习,正常生活,健康成长”,而且十分热心公益事业。

为了切实帮助这些特困学生,许多高校开展了友情互助活动,积极拓宽资助渠道,建立起勤工俭学助学指导服务中心;一些高校还确立了受助学生“以劳助学,以酬代补,以奖为主,资助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解困、育人、促学作用。受助大学生们说,社会给了我们那么多关爱,我们也应该关爱别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表示,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资助下圆了大学梦,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毕业后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立志报效祖国

日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再一次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今后的工作,要求各地和高校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管理工作,努力把受助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陆续举行的2001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学生资助仪式上,1200名新入学的受助大学生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上进,立志成才,建设祖国。

来自农民特困家庭的赵成炼高中时多次被评为市、区、校“三好学生”,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他说,当我接到录取通知和获悉“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对我的资助决定后,真是太激动了。是党和政府的温暖驱散了罩在我头上生活困难的阴云。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如果没有党的关怀,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根本不可能把书读下去,更不能把书读好。此时此刻,我真想大呼一声,共产党好,助学工程好。

残疾大学生彭小琴寒窗苦读12年后,今年高考取得了612分的好成绩,被沈阳农业大学录取。她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犹如雪中送炭,让我真正感到社会主义好,感到党和人民在时刻关怀着我们。尽管命运对我们曾有过不公,但我们却得到了更多的关爱。

受助大学生们表示,目前,一些大学生不愿去西部工作,对于这种个人的选择,我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西部的子弟,作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受助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有使命为西部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哪儿最需要,哪儿最能施展才能,就到哪儿去。”这几乎是受助生共同的心愿。他们说:“我们不但要把书本知识带回去,还要把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技能带回去”。

甘肃省的几名受助大学生表示,尽管家乡山大沟深,还很落后,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不变,建设家乡的信心不减。要为振兴甘肃、振兴中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就必须学好本领,掌握科学技术。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族同学字秀春在一篇作文中写道:为了建设富饶的家园,“我们愿做西部的一片犁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