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我国唯一国家级的国际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届。艺术节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一届比一届办得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坚持国际性、经典性、民族性、创新性、群众性和参与性的原则,着力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华文化交流、繁荣文化艺术市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艺术节已成为上海市民家喻户晓的节日,也成了国内外艺术家重视与关注的一个国际性文化活动热点。
随着90年代上海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上海不仅拥有了一流的大剧院,一流的博物馆,而且文化艺术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文化来匹配,这就势必产生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与呼唤,势必强化上海文化视野上的国际意识、经典意识与兼容意识。上海要进一步走向世界,必定要在保存自我文化形态的同时,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应运而生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是这种思考的集中体现。所以,她是上海代表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精致的文化名片,是上海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上海市民了解世界文化的一方舞台。
从诞生之时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经典性,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作为自己首要的使命。3年来,艺术节筑巢引凤,吸引100多家海外著名演出团体和艺术家纷至沓来,上海的舞台成了展示世界优秀艺术的窗口。3年来,一批世界一流剧团、经典剧目相继在上海艺术节的舞台上亮相,使上海市民享受到了高层次的艺术盛宴。市民风趣地说,足不出“沪”,却能周游世界。如世界著名的俄罗斯马林斯基大剧院、国立模范大剧院先后献演经典芭蕾《天鹅湖》、多国艺术家合作的大型景观歌剧《阿伊达》、维也纳轻歌剧团演出的轻歌剧《风流寡妇》、瑞士贝嘉现代芭蕾舞团的《生命之舞》等都令观众为之倾倒。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法国图鲁兹国家交响乐团等一流团体,高水平地演奏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在观众中掀起了阵阵交响热潮,也培养了众多交响爱好者。由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名声远播海外,各国的艺术表演团体越来越看重上海艺术节的舞台。世界优秀艺术作品的不断展示,使艺术节保持高品位,为提高上海市民的文化素质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十分注重体现民族性、创新性,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舞台,也是许多原创作品的“孵化器”。3年来,全国各省市包括港、澳及台湾地区送来了100多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优秀舞台艺术。京津等地的话剧、江浙川皖等省的戏曲、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等都在上海艺术节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艺术节舞台打出的“中华牌”,不仅使上海观众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国外观众也从这一舞台上领略了中国艺术宝库的丰厚底蕴。艺术节打造的《京剧名家名剧系列》、《金奖杂技晚会》等就是集中展示中国优秀艺术的品牌产品。同时,艺术节还非常注重推出原创作品。如原创舞剧《野斑马》、新编京剧《中国贵妃》等作品都是在艺术节首演,就获得了强烈反响,引起了海内外演出经纪机构的浓厚兴趣。
艺术节不仅是展示优秀艺术作品的大舞台,也是推进艺术交流的大市场。上海国际艺术节在确定总体规划时,就把演出交易会列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3届国际演出交易会,吸引了近百家海内外演出经纪机构、艺术团体和海外艺术节参加。演出交易会通过举办高层次的文化市场研讨、报告、交流,沟通了国际演艺界的信息,增进了相互了解,使我们的艺术节更理性地加速融入国际演艺界的行列。上海艺术节通过设展、现场推介和洽谈,每届交易会都达成七、八十个演出合同意向,不少优秀剧目正是从这里借船出海,成了中华优秀艺术通向世界的大门。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上海国际艺术节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视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从举办之初就十分强调它的群众性与参与性,千方百计让艺术节走近人民,让人民走进艺术节,使艺术节不仅仅是艺术家的盛会,更是人民大众的节日。
艺术节组委会每年都要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艺术节的氛围,为群众走进艺术节创造机会。我们鼓励中外艺术家进社区、下学校,其中多伦路名人街特色活动、上海老城厢民俗文化展示、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等项目,都已成为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通过这些载体,延伸了艺术节的舞台,拉近了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吸引广大市民直接参与,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热情持久不衰。今年的艺术节为了更突出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宗旨,专门推出了5个大型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如在刚落成的“东方绿舟”——上海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内,进行了中外艺术家和市民联欢活动,两万多名市民和中外艺术家徜徉于淀山湖畔,艺术节和市民在大自然的舞台上融为一体。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天天演”是今年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崭新创意,参加艺术节的中外艺术团体都热情参加这一活动,百年老街天天载歌载舞,每天观众不下五六千人。“天天演”活动还组织群众和专业演员同台表演,报名群众多达3000余人,有的甚至从江苏等地特地赶来,群众参与艺术节的热情空前高涨,场面十分壮观,充分展示了国际大都市市民的文化水准。“天天演”活动把艺术节的舞台从剧场延伸到广场,表演者从艺术家延伸到普通群众,使艺术节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节目。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副市长由衷地说,你们艺术节场面这么宏大,市民参与这么广泛,说明你们艺术节是全民的,是开放的,这么年轻的艺术节就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很羡慕你们。
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有赖于建立起既符合艺术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运作机制。我们在办节实践中摸索总结了十六字的运作方式,即“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这四个方面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首先,政府推动是前提。艺术节涉及文化、旅游、外事、交通、安全保卫、机场海关、工商税务等各项工作,没有各级政府的推动,很多问题无法统筹协调。其次,社会支持是基础。举办艺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目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充分挖掘艺术节的品牌资源,通过开展企业冠名、开发衍生产品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了艺术节的资金来源。第三,市场运作是关键。随着艺术节影响的扩大,艺术节的市场运作也日趋成熟。比如在票务运作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采取联网售票、网上售票、送票上门等方法,艺术节年年总出票率和上座率均超过90%,令国内外同行惊叹不已。第四,群众参与是根本。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我们始终把群众参与艺术节的广度、深度和满意度,作为衡量艺术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艺术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艺术节运作的持续性、科学性和规范化,经文化部提议,我们成立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这是国际艺术节的常设工作机构,主要负责艺术节的对外联络、统筹协调、项目认定、资源开发、公关宣传、文秘会务等日常工作。中心成立两年来,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序、科学成型的工作机制和长效通则,使艺术节步入良性运作轨道,成为推动艺术节发展的骨干力量。
中国上海艺术节还很年轻,但改革开放的天时,国际大都市的地利,国际昌盛的人和,赋予了她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日益成为人民大众的节日、文化创新的载体、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人才培养的舞台。相信再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一定能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节,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