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命的光芒

2001-12-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胡训军 卢忠光 本报特约记者钟友国 我有话说

易新群与孩子们在一起。


入伍13年,5次被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6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抗洪青年突击队员英模”称号;1999年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秀士兵”,受到了江主席的接见;不久前又被广州军区表彰为“模范实践‘三个代表’先进战士”。易新群——广州军区司务长培训大队一个已身患癌症5年的三级士官,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与病魔顽强抗争,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病弱的生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向生命打张借条”

1996年10月14日,广州军区总医院,26岁的易新群被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癌。他给领导写下这样一张纸条:不要将病情告诉母亲,出院后不要让我失去工作,离开战友。我是一名战士、一名党员,为部队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死也要死在岗位上……在场的人员看了之后,泪水夺眶而出。

出院后,他上街买来一块手表,让滴滴答答的钟声提醒自己:生命短促!他挥笔向绝症宣言:“向生命打张借条!”

回大队后,领导安排他协助教员教学。为提高学员专业技能,他创新并总结出了一套珠算、点钞、数码书写的“三功”训练新模式。他采用录音机制造噪音的办法帮助学员搞训练,解决了学员在训练时心理紧张的难题。为提高学员点钞的精度和速度,他总结出“扇形指触点钞法”,点钞由每分钟150张提高到300张,准确率达100%,珠算等级水平100%达到四级以上。当年,他带队参加大队举办的专业大比武,9个单项有8个获得第一,12个团体项目有7项获得冠军,并一举夺得最高荣誉奖——“士官杯”,他个人也获得了“最佳领队奖”。

围绕锅碗瓢盆,他提出了“现代司务长应该走怎样的培养之路?”的课题,并向大队党委递交了一份《关于开设现代管理学和战时后勤保障课程的建议》。去年,大队根据易新群和其他官兵的建议,开设了《现代管理学》、《市场经济概论》、《合同战术学》等4门课程,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

全军士官制度改革后,士官管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难点问题。易新群多方搜集素材,编撰出一本《士官“三字经”》。全书分为勤奋好学篇、思想道德篇、崇尚英模篇、尊干爱兵篇、爱岗敬业篇等等,成为军区士官的必读书。

身患癌症的易新群珍惜分分秒秒,努力工作着:当战士,是习武标兵;当保管员,管理的库房是红旗库房;任区队长,是“金牌队长”;任司务长,是军区的“红管家”。

“拓展生命的宽度”

1996年9月,易新群做了颈淋巴切除手术。手术历时六个多小时,他昏迷了一天两夜后才苏醒过来。睁眼看见病床前的教导员黄祁浩,他开口就问:“9月份给孩子们的捐款寄出了没有?”看到他病得如此模样还念念不忘失学孩子,黄祁浩热泪纵横。

今年4月29日,易新群带着对象黄小南第三次来到广西百色老区,并动情地对孩子们说:“万一哪天我不能来了,她会代替我来!”巴别乡8000多名群众,以特殊的方式,迎接了这对特殊的亲人,在巴别中学、在易新群捐建的水池前,为他俩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那是在1996年4月,他从战友那里了解到巴阳县巴别乡不少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情况后心里十分沉重。他说:“大山里的孩子是多么需要用知识去战胜贫穷,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在一次党支部会上,易新群提出“为革命老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献爱心”的建议。官兵们纷纷解囊,筹集到了1800多元,作为9名特困生的助学基金。他们还通过了一项决定:以后每名干部每月捐20元,学员捐7元,长期资助这9名学生。易新群把联系助学的事全揽了下来。他建了帐本,将每一次捐款的数目、每一笔汇款的时间和经手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至今,二队已捐资7万多元,使60多名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使26名特困生圆了读书梦。

1998年3月22日,病情刚刚好转,他就去了巴别乡,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访问了20多户贫困家庭的孩子。1999年3月,易新群二上巴别乡,实地了解到巴别中学严重缺水、缺乏经费修建水池的情况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返回大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别人捐给他治病用的12000元钱寄给了学校,附言上写着:“请一定要用这笔钱建个蓄水池。”有人对此不理解:“这可是你的救命钱啊!”易新群的回答是:“我得的是癌症,再多花几个1万元也未必管用,但给了学校,就给700多孩子带来方便,他们是老区的希望啊!”

水池竣工的时候已是夜晚,附近的乡亲们点着火把,敲锣打鼓,放起鞭炮。学生们抛着塑料水桶,挥洒着心中的喜悦。当地群众在水池前立了一块大碑,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

山里贫穷的孩子们,得到了易新群和战友们温暖的关爱和帮助。1998年,巴别中学实现了零的突破,9名学生考上了中专和百色高中,现在已有16名资助对象考上了高一级学校。去年8月,考入广西贸易经济学校的梁彩星,给易新群寄来了一封报喜信,上面泪迹斑斑:“如果没有您的心血,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在巴别给您磕个头吧!”

“死要死得崇高”

1998年2月,易新群身上的癌细胞出现转移,不得不做了第二次手术。当了解到部队要参加一次重大演习后,正在养病的易新群再也坐不住了,找到主治医生:“我想出院。”医生说:“手术不到一个月,绝对不行!”一连几天,易新群软缠硬磨,弄得医生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易新群一回到中队,就找教导员请战:“我得的是癌症,我还能有几次机会参加演习……”几句话说得队长鼻子发酸,眼圈也红了。

演习中,易新群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他不断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提出供给方案,探索出了《战前军地联合保障》、《战斗中的食品供给》等10多项成果。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青春让我不能不想,我才26岁;生命让我不能不想,我已患了癌症;事业让我不能不想,我是一名党员,要始终保持生命旺盛的激情。”他常常这样说:“活着拼命干,死了不遗憾,死要死得崇高!”

1998年南方遭遇特大洪灾,易新群所在部队奉命要开赴抗洪第一线。易新群找到领导请战,得到的回答是:“服从命令,在家休息!”易新群喊道:“我宁愿倒在大堤上,也不愿躺在床上!”后来,他还是溜进了队伍。

在抗洪现场,他扛起百多斤重的沙袋一次又一次冲向决口处。毕竟病后体弱,他干了一阵子就气喘吁吁,沙包压在肩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但他咬牙始终坚持着,实在扛不动了就拖着走……

决口终于合龙了,他和战友们一起欢呼起来。想到自己还能为抗洪出一份力、还能为人民的平安做一点贡献,他备感欣慰,不禁流下了热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