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 民族的灵魂

2001-12-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韩显阳 我有话说

金秋10月,中国作家代表团对南联盟进行了友好访问。团长陈漱渝在谈到此行的印象时非常感慨:“在南经济异常低迷的情况下,文学仍然高昂着她不屈的头颅”。

的确,每逢周末,贝尔格莱德市中心步行街上的“文化中心”总是熙熙攘攘,热闹异常,各种画展、雕塑艺术展、摄影作品展、音乐会、诗歌朗诵等纷至沓来。诗歌朗诵在塞尔维亚很受欢迎,音乐会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尽管条件简陋,科拉尔兹音乐厅也经常有文艺演出。

塞尔维亚其他地区也有颇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日拉迪波尔的“环保·体育·旅游国际电影节”迄今已举办过9届。今年,30多个国家的80多部影片参加了评比,中国的《人与自然》还获得了旅游类大奖;在西部小镇科谢里奇,过去11年来,每年都举行“牧羊人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塞东部风景秀丽的帕里奇湖,今年开始举办“服饰、食品节”。类似活动,在南还有许多。

众所周知,南联盟先是被全面封锁,后遭两个多月的轰炸,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新政府上台后,制裁虽被解除,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未停止,巨额外债要偿还。由于国家需要支持的领域太多,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少之又少,许多文化部门的负责人都抱怨缺乏资金。但无论多么困难,文化活动在这里却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使馆文化参赞深谙其中奥秘:南斯拉夫人“对文化异常痴迷、非常敬业、有无私奉献精神”。有一个小事例很具代表性,中国作家团访问黑山期间,黑山作协秘书长白切尔先生开着自己的车,免费为代表团当了3天导游兼司机。今日南斯拉夫,很多文化活动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没有资金支持,活跃在南各地的“文化人”想尽办法去筹措;缺少华丽的演出服饰、绚丽的舞台灯光,他们则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并向国人介绍外国文化。

南斯拉夫人尊重、热爱文化,由此为自己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伊沃·安得里奇以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米洛拉德·帕维奇创作的《哈扎尔词典》被翻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很多南斯拉夫人认为,荣誉带来的是民族自豪感,文化自豪感使他们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因此,无论生活如何艰辛,一切都将继续下去。

文化带给人们的远不止是艺术享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所赋予的涵义还鼓舞着处于逆境的人。那些敬业的南“文化人”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更加倍努力。

(本报贝尔格莱德12月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