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

2001-12-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必须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1月30日,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刘国光,请他就此谈谈看法。

为什么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刘国光说,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来看,随着我国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外需不太稳定的情况下,明年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必须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从长期看,由于中国有12亿多人口,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市场应该是主要的市场。中央明确扩大内需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是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客观需要。

关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刘国光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受外需不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今年逐季下降,一季度是8.1%,1至2季度是7.9%,1至3季度是7.6%。世界经济何时能够复苏,有不同的分析,有的认为是周期性紧缩,会较快复苏;有的认为是结构性紧缩,恢复较慢。加上“9·11”事件的冲击,外需增长势头何时能恢复,难以预料。

二是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今年民间投资,1至3季度增长9.1%,低于国有企业投资18.2%的增长率,这也与外需不足情况下为外需配套的社会投资受到抑制有关。目前还需要继续通过政府投资来带动。

三是财政指标离警戒线还有一段距离,尚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

明年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特点是什么

谈及明年扩大内需方针的特点,刘国光认为可以用中央提出的“充实扩大内需政策的内容,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来概括。就是说,过去把扩大内需理解为主要是通过国债投资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把扩大内需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内需,培育新的增长点,等等。这样,扩大内需方针的内容大大充实了,当然还须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来实施,努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就经济结构调整来说,他认为,要加大企业设备技术改造的使用比例,这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需要;加大国债分配给地方使用的部分,加大对西部的投资,这是调整地区结构的需要。据国家经贸委的资料,国债专项资金技术改造贴息项目,近3年共安排了265.4亿元,拉动投资2810亿元,拉动银行配套贷款1721亿元,就是说,1元的国债资金带动了10元的社会投资、6元的银行贷款。国债拉动的作用很大。

如何理解扩大内需要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他认为,当前国企体制、所有制结构、社会保障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等都需要深化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扫清扩大内需的体制性障碍,为加快发展和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关于扩大内需方针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刘国光说,通过财政手段和信贷手段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能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支持城镇发展,为农业人口向非农岗位转移创造条件,也能促进就业。而人们增加了工资,解决了就业,就会增加购买力、促进消费。可以认为“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从消费角度拉动内需的有力措施。

如何理解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谈及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刘国光认为,明年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的作用也要加强。要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以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

当然,放松银根要谨慎。一是目前国有银行呆坏帐较多,有20%多的不良资产,加入WTO在即,更要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二是尽管目前物价上涨只有1%,零售物价还在下降,通胀压力不大,也要看到,货币投入多,易引起通胀,须密切关注物价运行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刘国光认为,目前扩大内需,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能否淡出,不仅取决于财政自身的状况,还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状况。如果不及早为货币政策作用的正常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当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时,有可能货币政策仍然发挥不了作用。为此,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