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右江百里河谷绽放文明花

2001-12-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昆 通讯员 保斌 天祥 我有话说

昨天,百色起义的圣火在右江河畔燃起。

今天,文明之花又在这里绽放。

为了走出一条“老、少、边、山、穷”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子,1999年3月,百色地委、行署在地势平缓、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右江河谷沿线,着力创建一条全长150公里,面积300多平方公里,覆盖人口40多万的“右江百里文明河谷”。

这样一条凝聚着40万百色人创造力的“百里文明河谷”,使老区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格外引人瞩目。

“红文化”与“红景观”

记者来到百色采访,就被融入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邓小平足迹———百色之旅”爱国教育活动之中。特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这里达到完美的结合。

两年来,百色地区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新建了百色起义纪念馆、世纪铜鼓楼、百谷红军村等,使革命教育基地系列化、规模化。

“这就是我们要弘扬的‘红’文化!”百色地区地委书记高雄说。据介绍,两年来,已有100多万人次前来百色缅怀先辈,仅百色起义纪念馆1999年12月建成开馆以来,就有70万人次前来参观。

“如果你们在三月来的话,我们还有一种‘红’的景观一定会让你们流连忘返!”高雄接着说。

“‘红’的景观?”

“看!”高雄指着公路两旁说,“这就是我们以百里红棉树带为标志的生态工程。不久以后人们可以三月到广西看百色红棉,十月到北京观香山红叶。”

红棉树被称为英雄树。在创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中,百色人在公路两旁30—50米的范围内,每隔50米种植一棵红棉树。

感受“半小时文化圈”

记者发现,在右江百里河谷,每走约30分钟就可以看到一个乡镇宣传文化站;穿梭在村屯里,每走约30分钟又可以到村宣传文化室看看;来到农户家,每走约30分钟又可以到宣传文化中心户家聊聊农业科技,说说农产品市场。“这就是我们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半小时文化圈’,现在已经形成乡有站,村有室,屯有示范户的宣传文化网络。”百色地区地委副书记张少康自豪地说。

在百色那毕乡宣传文化站,我们见到了图书馆、阅览室、棋乐室、科技教育培训室……这些都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贫困地区实施文化扶贫的建设项目。

记者与阅览室一位正在查有关芒果种植资料的农民聊起了天。他家承包了20亩地,全部引进新品种芒果种植。“引进新品种,不怕遇到技术问题吗?”记者问。“不怕!不懂就来阅览室找或到隔壁的电脑室上网查。”“上网?”记者感到惊讶,“你们也会上网?!”“去年刚会。”原来,宣传文化站的电脑室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农技资料给农民学习。据了解,那毕乡近3年来,农民人均年增收280元。

那毕乡宣传乡镇文化站只是右江百里文明河谷16个乡镇文化站的缩影。行署专员马飚告诉记者,在百色,文化站的建设享受了行署的“三大政策”:土地给予优惠;属于地方的税费一律全免;简化手续“开绿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于今年11月1日向百色地区右江河谷乡镇宣传文化站赠送了价值160万元的文化设施,大大扩充了各站的软硬环境。由于文化站的建设突破了过去结构单一、功能小、标准低的模式,做到了大容量、多功能、内涵丰富,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使他们实现了“四有”:有地方看书学习、有科技书借阅、有老师培训指导、有电脑鼠标指明路。

走近“白领农民”

“老区在变,变出一股现代味。”来百色寻找邓小平足迹的人们这样说。

在百里文明河谷创建以来实施的以科技、法律为主要内容的素质工程,引导农民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把提高自身素质,摆到了重要位置上,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观念,给百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桌上摆着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三部手机,墙壁上挂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桌后是一个塞满了书籍的书柜,电脑前坐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正用普通话和客户通着电话。他就是被称为“白领农民”的韦仁新,今年37岁。1999年8月开始,韦仁新利用自己学习到的外语、外贸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因特网了解供求商的信息,掌握供求价目,做起了“网络经纪人”。“足不出户”的他每年能获取利润1万多美金。

记者注意到墙壁上的世界地图插着7面小红旗——“小红旗代表我所做的生意已经在美国、韩国、墨西哥、斯洛文尼亚等地获得成功。我的愿望是:让小红旗插遍整个世界地图。”韦仁新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