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始于1998年的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其工程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桂林城建史上实属罕见。
在桂林采访,一个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协调的新桂林城凸现在记者眼前。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新桂林不但显山露水,文物古迹也得到完好的保护,悠久的历史文脉得到延续;原有文化设施的功能和数量得到保持,一批新的更为现代化的文化设施正在高起点打造新桂林文化城。
桂林市市委、市政府从城改一开始就把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再现历史文脉摆在突出位置。在疏散旧城,恢复自然山水风貌的同时,市中心区的人文景观无不得到有效的保护。
桂林市文物队队长刘琦自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以来,一直十分忙碌。市1999年初实施的以中心区环城水系即“两江四湖”工程为核心内容的规划设计方案,涵盖了环境生态和文物保护两大主题。每有建设项目,规划部门总是首先向他们了解该区域文物分布情况,并就如何保护听取他们的意见,再确定实施方案。
在疏解旧城中,位于市东镇路的李济深故居周围的房子都拆了,故居不但保留下来,而且通过做工作,把里面的8户居民迁了出去,经维修后,作为一个景点对外开放。此外,像八路军办事处、太平天国陈列馆、李宗仁官邸、白崇禧官邸也都得到修葺。
与此同时,一些长期湮没在破烂建筑群中的文物古迹显露出来,并得到精心呵护。桂林大酒店对面的旧房子拆了后,露出一段宋代城墙。尽管城墙已比较破烂,但有关部门仍如获至宝,市里出资50多万元,对城墙进行了修复,成为桂林城历史的一个缩影。位于万寿巷的舍利塔,是隋代缘化寺内的建筑。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将从天竺(今印度)迎来的30粒佛舍利,分出28粒让各州建寺塔供奉,桂林位列其中。如今寺庙早已不在,但经过1300多年风雨侵蚀的舍利塔依然耸立其处。遗憾的是,舍利塔过去长期被民房包围,不为人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舍利塔北侧的民房拆除,使这一桂林现存最早的青砖古塔得以呈现在世人眼前。
“桂海碑林”花开桂林,香飘世界,却寂寞独处一隅,开发研究工作的力度远不能与其历史地位相匹配。1998年7月,桂林市人大常委会专门通过了《关于对桂海碑林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议案的决议》,建设中的桂海碑林占地面积将达4万平方米。
大建设、大改造,使桂林市的考古发现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获。随着两江四湖、中山路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启动和铺开,那些藏匿在桂林古城之中,深埋于地下的珍物纷纷被发现和出土。
1999年底,桂林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正阳路步行街建设施工地段,发掘出一件“曲水流觞”石刻,又名“九曲流觞”。
2000年元月,市考古人员在中山中路阳桥北原道路下面发现一块“龙神大街”街碑。
接着,叠彩山北麓新发现了明代石刻。
滨江路西侧又发现了靖江王府秘道。
一个个文物古迹被新发现或发掘出来,却惟独没有听到过因施工而致文物被毁的消息。
桂林市委提出,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一系列文化工程,发展文化产业,弘扬民族文化,扶植高雅艺术发展,以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目标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按照这一思路,桂林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总是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功能作用,给文化教育馆、图书馆、影剧院、新华书店网点、街道和居民小区文化活动场所的用地都予以安排和考虑。
被桂林人誉为“城市客厅”的中心广场建成后,很快就成为桂林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带动了整个广场周边的商业和娱乐文化业的发展。文化部门利用中心广场开展经常性的广场文艺活动,每周六的广场文艺表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
不仅中心广场,已建成的象山广场、虞山公园也都有配套演艺场,正阳路步行街也配套建设了一个小广场,广场里也有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就连南门桥小游园的建设都考虑了它的文化功能。
国际会展中心、桂海碑林保护性开发工程、桂林城市雕塑、桂林书城和“两江四湖”等项目的逐步完成,则将新桂林文化城的大模样显露出来。
“两江四湖”工程是包含有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大系统,最能体现山水与文化相结合的精妙。为了准确诠释桂林历史文化内涵,“两江四湖”工程指挥部设立了文化分团,专门负责有关文化方面的指导。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市委、市政府抓住机会,邀请国内知名雕塑专家,编制了《桂林市城市雕塑体系发展规划》,在全市范围创造和布置与桂林和文化相协调的城市雕塑。城市文化建设,丰富了桂林城市的文化内涵,带动了山水文化旅游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投向文化建设。“刘三姐”大自然艺术剧场已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