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制定的“十五”教育规划,高等教育规模到2005年将进入大众化阶段,即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5%;2005年以后,高等教育规模还将继续扩大,预计在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由此看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将是“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高教规模的急剧扩大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观上将出现重大转变。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势必对原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产生冲击。但现行的高教体制和结构能否承担起持续的规模扩张?已有的办学体制如何创新才能适应这种挑战?应采取何种发展战略才能使适度超前发展落到实处?
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生均规模很小。80年代末期,在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高等教育确定了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改革思路。所谓“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即指在原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以挖掘高校内部潜力为主,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经过近10年的改革和调整,内涵发展初见成效,我国高校的生均规模已从80年代末期的2000人左右上升到4000人左右。在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校生均规模都已达到万人,并出现了一批几万人的巨型大学。可以说,高校生均规模的扩大已使内涵发展的空间正在降低,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失去,再扩大生均规模已失去条件和基础。相反,还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因此,面对高等学校的这种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调整发展战略,即由内涵发展转变为外延发展,走以外延发展为主的道路。
实施“外延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强调内涵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但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再好的模式运行久了也会僵化。再加之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模式的经常转换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总体规模过小,正面临着大众化目标的挑战,面对着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高等教育只有通过“外延发展”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适度超前发展,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型高等教育转变是高等教育发展观的重大转变,其发展战略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实施“外延发展”战略,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体制上实现重大突破,进行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就高等教育体制而言,大致涉及到三个层面,即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经过几年的大力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初步完成,但办学体制的调整不大。外延发展的核心是办学体制的突破。因为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势必带来投资体制的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多元化势必促进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过去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与办学经费不足有关,而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不足,既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关,又与办学体制单一紧密相联。过去单纯的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办学体制,抑制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而一旦失去了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单靠政府自己“穷国办大教育”,势必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开始有所突破,例如民办高等教育、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国内外合作办学、大学园区、教育集团等等。这些新的办学模式都属于外延发展的范畴。实践证明,这些利用市场机制形成的新兴办学模式给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因此,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以及近几年悄然兴起的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发展高等教育,推进大学制度创新,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现在,中国已经加入WTO。入世之后,外国教育资源的介入同样会对现有的办学体制提出挑战。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无疑是我国大学制度创新的又一有利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投资热潮的兴起。这就为我国在总体上实施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只能由政府来完成,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控制和垄断”,只能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运转。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属性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在观念上已经发生了转变,再加之教育成本分担和缴费上学的实践,已经使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是有成本的,但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后其收益也会大于成本。事实上,近年来部分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市场化运作等,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外延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要想有效地进行扩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只能通过大学制度的创新,增强高等教育体制的弹性以及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针对新的现实,对高等教育进行新的制度性安排。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政府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即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在一定范围内,把高等教育的改革放到市场中去运行,经受市场的检验和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以市场和民办机制运作为新生力量的高教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揭示了走“外延式”发展的可能性。我们相信,只要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调控,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会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