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某预备役团预任副团长沈克尼没有从军经历,却持有装甲兵指挥学院军事指挥专科、陆军参谋学院军事理论函授本科两个毕业证书。30多年来,他围绕军队和国防建设研讨和解读战争,其动人事迹在西北军营内外广泛传诵。
现年48岁的沈克尼,曾在宁南山区插过队下过乡,曾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做过编辑工作。用群众的话说,他本是一个两耳闻不见枪炮声的人。然而,“忘战必危,死于安乐”的民族忧患意识,时时呼唤着他向军事和国防事业搏击。由于他表现突出,宁夏军区于1996年破格任命他为宁夏吴忠市预备役步兵预任副团长,并授予预备役中校军衔。1997年,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他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少年时代的沈克尼就对军事和国防知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阅读了上千部古今中外的兵书,他的梦想,就是当兵,但后来因体质较差终未圆梦。
参加工作后,他开始钻研兵要地志,研究军事技术、战略战术、阵地伪装等。至今,他发表了对军队和国防建设很有价值的文章139篇,其中《中国军事志与兵要地志源流》等46篇论文,填补了我国军事学术研究的空白。这些论文有的被编入国防大学等军事院校教材,有的在全军军事学术研讨会上获奖,有的受到部队高层领导的肯定和采纳。
沈克尼说:“我钻研军事学术,不是单凭兴趣,而是在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要补上当兵这一课,报国人人有责!”他结合西北战区点多线长、地域复杂等现象,从研究家门口的贺兰山这个自古是兵家要地的军事历史地理开始,长途跋涉,深入山岳丛林、戈壁大漠、江河源头,前后约用5年的时间,考察了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的兵要地理,向高层军事机关提供指导我军在西北荒漠地区作战训练的宝贵资料10多份,其中《高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反应与兵要地志保障》等论文,所涉及的都是过去很少有人关注的重大军事问题。
军人在执行艰难险重任务时会面临衣食无着的险境。如何在茫茫的旷野里生存并保持、延续战斗能力?带着深深的疑问,沈克尼翻书籍,查资料,发现我军尚未将野外生存列入训练课题,亦无专门的教材。
在雪山草地的艰苦卓绝斗争中成长壮大的人民军队,具有死地求生、绝境求胜的战斗实践,需要我们总结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军队实战需要的野外生存理论。沈克尼开始睡不着觉了,焦急万分。一天,他终于在一本日文《世界特种部队》杂志上发现一幅日本自卫队野外生存的图片和寥寥几行文字。他喜出望外,译天书般地分析、思考,并很快拟出了写作纲目,开始了生存理论的调研。
沈克尼打起背包出发了。他要在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昆仑山脉的大漠戈壁、高山峻岭间,亲身体验野外生存理论灵不灵,为那些陷入困境的军人提供生存指南。
一个个炎热夏日,一个个寒冷冬季,沈克尼自设种种险境,导演了一幕又一幕野外求生求胜的活剧。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黑下来了,狂风夹着沙粒暴雨般向他飞来,砸得他喘不过气。他甩掉背包,很快用步兵锹挖了个一米见方的掩体,蒙上雨衣,迅速卧倒,避过一场风沙的袭击。
历经4年的艰苦体验与辛勤笔耕,一部以我国三北地区和沿海的实况为背景,着眼军队作战训练的实际需要,分“走、吃、住、自救”4个部分32项内容的《野外生存》专著,终于脱稿了。1986年6月,该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至今已连续再版4次,均下发全军将士,它是目前我军唯一的一部较为系统的野外生存训练教材。近两年,沈克尼针对当今高科技战争给军人野外生存提出的新要求,增加了海岛生存等6个新内容,该书又再版发往全军连队和军事院校。
沈克尼对军事大事操心,小事留神。有一次,他出差来到黄埔江畔,突然,军舰上一面褪色发白军旗定格在他的双眼。他知道这尽管是风吹日晒的缘故,可也是有失军旗的庄严啊!
对此,他上书总后勤部领导,建议对军旗织物的染色技术予以改进。经过海军某科研单位攻关,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总后有关部门专门致信沈克尼,称他一条建议节约军费70万元。1996年1月《解放军报》对此作了报道。
1995年,沈克尼被兰州军区聘为特约军事研究员,这一年,他取得了3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的《试谈合成军抗御突发性严重自然灾害时的司令部工作》,被总部采纳。
近几年,沈克尼潜心研究现代战术、战略等重大现实军事问题,先后对我周边沙漠防御与进攻、敌后反侦察、作战地域伪装、战时后勤给养等7个方面,提出27条有较高价值的军事建议,有些已列入部队训练大纲。
沈克尼给驻军部队、武警部队、西北地区各大中专院校作有关军事知识报告已达70多场次。他像一个和平的使者,走到哪里,就把强烈的国防思想传播到哪里,激发人们更加热爱军队,关心国防,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