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可以说是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时代分水岭。诚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面对扩招给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压力,各省市及高校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总体办学条件改善。抽样调查表明,上海、浙江、江苏、辽宁、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海南等省市区,2000年高校教学经费总数比扩招前的1998年提高了55%。北京、河北、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浙江、广东、海南等省市广泛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以“人才质量工程”为重点,强化质量意识,狠抓质量工作。另据统计,与1998年相比,2000年全国高校图书总量增长了15%,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长48.8%,校舍建筑面积增长35.1%,教学及辅助用房增长34.4%,实验室面积增长20%,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必需的物资基础。但是,由于扩招总量的放大,稀释了原有的绝对增长,这一点我们不能回避。
高等教育必须从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及其要求出发,制定科学规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总体发展目标上,经过“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建设,要真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强、最好的国家之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为国民提供日益广泛而优质的高等教育。要建成若干所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学术水准、在国际高等教育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达到领先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领先的高水平教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一大批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面向职业界,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为方向,培养造就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色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必须突出质量中心意识,加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等学校应该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大舞台。
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学科专业整体对社会变革的适应力。
要根据社会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不断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学科专业教育结构。努力改造基础学科专业和传统学科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充实提升传统学科专业,提高这类学科专业整体素质含量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及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专业、高新技术专业;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教育与科技界、产业界的联系,加强高等教育内部各高校、各学科专业的联系,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加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要通过政府宏观政策调节、学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高校排名、公布高校及其学科专业毕业率以及就业人才市场预测等手段,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调整机制。
多途径筹措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并在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实现投入重心向教学工作倾斜,高起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保证。
“十五”期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应该有较大幅度和较快速度增长。为此,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鼓励高校贷款用于教学基本建设;吸收和利用企业、金融与私人资本共同开发、建设和经营高等教育可产业化运作的产业;高校所收取的学费,一部分应用于教学基本建设。高等学校要主动参与和解决国家、社会、企业以及国外重大的生产与科技课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扩大社会服务面向和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以此扩充资金来源。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分配应该本着“教学第一需要”精神,优先投资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术手段建设、文献资源信息建设等方面。使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高校的教学条件及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大幅度提高。
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改革,构筑与时代发展趋势与特点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体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体系。
要进一步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要加快教材更新的速度,优化教材结构,加大系统化和成建制化引进国外先进教材的力度。要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向本科生开放,使学生尽早进入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加大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进程建设,加快校园网、网络教室、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率;要加快建立教学、科研与生产一体化机制,在高校集中的城市,建立多所高校共同开发、共同享用的实训基地和实习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应该对高年级本科生开放,大幅度提高重点科研设备为本科生教学服务的比率。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根据扩招的需要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师资的需求,通过加快培养、培训等途径,扩充师资数量,弥补师资缺口;采取措施吸引IT、BT业以及外语界精英加入到高校师资行列,构建专职兼职结合、国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建立国家、地区和高校三级师资培训网络,保证更多的教师获得培训或进修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素质要求起点,建立教学职称系列必须上课的制度;采取措施在根本上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加快建立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和任职资格认证制度。
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现代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通过创新,构建符合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教育教学规律的现代教育教学制度与机制,从根本上激活各方面、各因素的活力,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与效用的最大化,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专门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人才培养过程的激励机制。改进学籍管理,大力推行学分制,实行“宽进严出”制和筛选淘汰机制;扩大学生选择课程、教师、专业以至选择学校的范围与力度;推广“多师一课和多课一师”制度;完善校内分配体制和各种奖惩制度。
建立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机制。建立有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开放型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加大政府对高校教学质量宏观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与此同时,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扩大社会参与高校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范围。完善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和毕业生质量社会跟踪制度。广泛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学历、文凭、学位等互认)交流合作,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