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积极发展农村自考

借鉴与参考
2002-01-05 来源:光明日报 冯成火 我有话说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必须走多样化、多元化的路子。换言之,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仅仅依赖某一种教育形式,而是需要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考等在内的各种教育形式的共同努力。

在各种高等教育形式中,自考有其独特的优势:(1)投入少。(2)“就地学习,就地培养,就地使用”,不存在“回不去”与“下不来”问题。(3)在农村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浙江省自1991年底开始致力于“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研究与实验,经1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13.1%,预计2001年将达到15%。浙江高等教育有今天的局面,是多渠道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果,其中自考更是功不可没,因为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中,自考对全国和浙江的贡献率分别为2.5%和3.3%,即浙江自考的贡献率要高出全国近一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可知,浙江自考和全国自考的差异主要在于“农村”:全国农村考生占总考生的比例平均为40%,浙江已达到65%,比1992年的35%上升30个百分点。事实证明,农村自考抓与不抓大不一样,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得当,农村自考大有作为。

发展农村自考的基本思路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规模,一手抓效率。抓规模就是要抓量的持续扩张。当前,从全国范围看,受多种因素影响,自考的报考规模已日趋稳定,甚至在以后几年内有较大幅度回落的可能。然而在局部地区,自考仍呈上升势头,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潜力很大。从浙江等地的实践看,发展农村自考,重点是要发展乡镇自考。为此必须注意做好三篇文章:

——基地建设。浙江等地依托农村成职教机构,在乡镇一级建立自考工作站的作法,为自考向农村延伸提供了一个支撑点。

——专业建设。首先,坚持“农字号”与“非农字号”并重,既要充分考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开设更多的如农学、果树、畜牧、种植养殖等专业,又要充分认识到城乡之间的统一性,积极开考法律、金融、教育、管理等城乡通用型专业。其次,中国农村千差万别,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对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专业设置要满足山区、平原、沿海经济建设对自考的不同需求。第三,要为所有农村社区成员服务。

——环境建设。努力为自考向农村延伸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1)制定农村自考毕业生就业与使用政策。(2)建立合理的经费筹集与管理机制。(3)把自学考试列入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4)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出台一些农村考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优惠措施,鼓励农村青年自学成才。

抓自考办学效率的重点是抓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总结浙江等地的实践,农村自考学习支持系统建设重点是以下几方面:

——构建县级助学中心。县城作为农村的龙头,人口相对集中,对乡村具有极强的辐射功能,建立县级助学中心,帮助自考生解决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提高自考质量,增强自考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农村自考生的实践能力。

——创办乡镇自考活动室。以现有的乡镇工作站为依托,在其内部设立一个专门的学习交流场地,为考生提供一些教材、教辅材料、自学考试及其他报刊杂志,供其查阅及学习参考;组织考生学习互助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互帮互学,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心得。有条件的可举办全日制和业余助学班,聘请有关专业教师为乡镇自考生辅导,或利用VCD、录像带、多媒体课件等开展辅导和网上助学。

——研制“课程学习包”。改变长期以来自考教材沿袭或借用普通高校教材的做法,超越传统的“一本一纲”自学方式,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开展以“课程学习包”为核心的新型学习媒体建设,探索现代科技媒体在自考教育与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文字印刷材料、视听实验装置、音像视听资料等各种教学媒体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使教学信息的载体和教学行为更趋物化形态,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优化教学环境。

——创办“虚拟大学”。即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体系,其途径有二:一是通过适当的方式依托现有计算机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如清华大学、中央电大等)在各地设立的远程教育点,开展在线式、互动的计算机远程教育,这样既可发挥现有计算机远程教育网络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充分发挥自考这种国家教育考试的宏观调控和评价功能,实现“强强联合”。二是建立自学考试网上教学平台。其主要功能有:建立考生之间学习、交流的窗口;开展网上助学辅导;组织计算机网络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为考生提供在线、互动的网上助学辅导及自我测评等。

——发展民办助学。充分发挥自考作为一种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开展各种自考助学活动,最终构建起多元化的民办农村自考助学辅导网络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