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红楼月半残》 
徐淦生著大众文艺出版社 
新近问世的长篇小说《梦断红楼月半残》,作者是徐淦生。我与徐先生有文艺因缘,今观他拿出新著来,心有所感,漫书数语,作为随想之痕迹——只因又目损后,已不能写真正的书评了。
徐先生是多年来钟情曹雪芹这一人物主题的资深作家,他创作曲剧《曹雪芹》是我认识他的开始。其后,他又是同名的京剧电视片的主笔人,也与我有不止一层的关系。记得我对“戏词”若干地方的字句作过修饰润色的建议与“实干”(动笔迳改)。此剧播放后,颇受好评,如辽宁师范大学的梁归智,在他的红学论文集《箫剑集》里就有专篇评赏。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以佐助说明:他又执笔将多年致力的主题“变体”为小说,这就是底蕴雄厚,老手轮,不同于一般的“后生可畏”了。
全书长达60万言,通过众多人物与情节的精心创造,反映了伟大作家曹雪芹的一生。在他之前,如端木蕻良,如台湾的高阳(许晏骈)等,都曾写过同题小说,似乎皆未完成而中断。徐先生此书,应推为第一部“完整体”。所以可贵。
小说一般多是艺术创造,但写曹雪芹,又需要参考“曹学”的研究成果,由作者取舍剪裁注,加以丰富化与艺术化,所以此书的一个特点是它汲取了学术性的养分,将它转化为文学的“体现”。
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看来徐先生掌握的基本上是有其识见的。
书名七个字,一句诗,表现出作者的韵语(诗、词、曲……)的知识和造诣,——当然也透露了全书内涵的一个特色。此七言诗句,是采自画艺大师齐白石老人的一篇绝句:
“风枝露叶向疏栏,梦断红楼月半残。
举火称奇居冷巷,寺门箫瑟短檠寒。”
这首诗,极为名贵——是白石老人自题《红楼梦断图》横幅的佳作,写出了雪芹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艰辛写作《红楼梦》的那一历史境界;而徐先生取来作为书名,正是为了标出他的小说的精神和艺术的向往图卷之代表标志。
小说创造的女性人物之多以及其穿插结构的复杂而巧妙的关系,也是小说的一个特色。这种难度很大的章法,作者表现出他的才力。因为那很容易落于“千人一面”的境地。
写曹雪芹的一生,实际上是必将主题展拓为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文化、社会中的大背景屏幕之下,方能显示这一人物的价值意义的。在这一方面,作者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我在这篇小文所想说的就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敢写这位奇才俊士,并居然以60万言的巨著完成了他的创作心愿,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手笔。小说是“通于大众”的“市井派”世俗文学,异于高文典册;它向广大读者介绍宣传了中华第一流的伟大文星曹雪芹,本身也即是一大功绩。
至于作者的文笔,应如何评介?这需通读全书方有发言权,自愧已无能为力,好在当今文学评论家济济多士,留待他们给予品论,妄言只能贻笑大方,所以“藏拙”是为上策。
注
因我是研曹者,在此不能不声明一点:写此小文的动机与目的,皆与本人的学术观点无关,希望不致发生误解。例如,徐著是主张雪芹为曹之遗腹子的,而我则异于是,认为应是曹的次子。(见甲戌本《石头记》凡例“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戚》本则作“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这是最明显的不同论点,其他不必在此列举,本文用意全然与此无涉,请读者朗鉴。
再有一点即小说人物对话中,出现今人的语式和词汇,这是否最好?这是当前历史文学中常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