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古战场,血性男儿挺胸膛,永不沉没的是刘公岛,忠魂不灭的是邓世昌。”黄海之滨,这首名为《永世不忘》的歌曲在山东威海广为传唱。
108年前,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浴血奋战,覆没于此,成了威海军民心中永世难忘的痛;而邓世昌、丁汝昌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以及革命战争年代血洒疆场的两万八千多名英雄儿女和和平建设时期踊跃参军的十二万优秀子弟,是威海军民眼中永远灿烂的星辰。威海军民众志成城,先后3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市委书记孙守璞这样说道:“凝结威海军民团结的,是忠魂,是爱国主义之魂,是勿忘国耻、团结奋进、振兴中华之魂!”
刘公岛环境优美,电影《甲午风云》多取景于此。一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欲出资2亿美元把刘公岛建成国内最大的游乐岛,被断然拒绝。在威海军民眼中,岛上的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是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址,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逢甲午祭日,威海的许多学生、军人和市民就会身穿印有“勿忘甲午”、“重振水师”等字样的“国耻衫”,在刘公岛古炮台上举行签名活动;每年新兵入伍“第一课”,就是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并在邓世昌塑像前宣誓铭志。每到暑假,部队与驻地中小学创办的“少年军校”就会在岛上举办军事夏令营;当地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也多自发登岛凭吊忠魂、拍照留念。
目前,全市已设立了11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自1988年筹建以来,共投资3000多万元整修历史遗迹、征集文物资料,一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入全国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江泽民总书记为该馆题写了馆名。目前该馆已累计接待2000多万人次。馆长戚俊杰扎根刘公岛16年,一片苦心护忠魂。他四处奔波征集文物,遍访北洋海军将士后裔,行程4万余公里,足迹遍及18个省市。退役水兵胡杨曾经驻守刘公岛,邓世昌是他心中的伟大战神。当年怀里只揣着300元退伍费的他,靠打工、经商积攒下百万家财,10年后毅然重返刘公岛,建起了全国首家由个人投资的纪念馆——邓世昌纪念馆。
在威海,当地群众关心海防,踊跃拥军,情感真挚,氛围浓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一片拥军热土,无限爱民深情”等标语十分醒目,公路站收费人员遇军车都自动起立行礼,向过往军人致敬;街头穿梭着300多辆“拥军的士”,军人在市区可免费乘坐;刘公岛、成山头等风景名胜区和遍布全市的海滨公园全部免费对军人开放;坐落于军港码头和部队驻地的“拥军书社”,向军人低价售书、免费借书。
忠魂连起同心结,海防挽紧军和民。2000年夏季,干旱少雨,驻乳山海军某观通站用水一度告罄。“决不能让子弟兵忍渴守海防!”乡亲们闻讯倾村出动,肩挑手提,弯弯山道上,义务送水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山顶的官兵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村里出资为部队打深井、建水塔,让官兵彻底告别了“吃水难”。
近年来,威海市实施了“科技拥军工程”、“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等支持国防建设的“十大工程”,为驻军建起了14座“拥军楼”,修筑了9条“拥军路”。全市各界赠送了100多台电脑、80多套电化教学设备、10万余册科技图书,建起了48个“科技拥军示范连”,还办起“水兵电脑学校”、“华唯军人电脑培训基地”等,300多名官兵通过免费培训获得国家颁发的计算机等级证书。
“地方干群处处为部队着想,部队更应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当好守卫海防、建设家园、播撒新风、爱民助民、抢险救灾的五支队伍。”海军某水警区政委赵春光的一席话,道出了驻军官兵的心声。
在威海市创建“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活动中,驻军官兵都踊跃争先。几年来,累计投入98000个劳动日,出动舰船1000多艘次、机械车辆900多台次,植树120万株,参加山林灭火、海上救援等抢险救灾近百次,挽回经济损失2500余万元。去年3月,“鲁荣渔30”号渔船因故障迷航失踪,船上渔民下落不明。海军舰艇闻讯立即出海营救,顶着8级大风,连续航行14个小时,艰难搜寻一整天,终于将8名遇险渔民救回。
威海地区海岸线绵延千里,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十八分之一。为了筑牢海防屏障,部队大力支援地方开展民兵、预备役训练,帮助加强民兵组织和基地建设,积极为国防后备军提供武器装备、训练场地、教学力量等多方面支持,还多次以实战为背景,组织通讯、雷达、航海等高科技专业民兵分队进行参战、支前演练。全市征兵工作、民兵训练、国防工程维护、国防教育等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