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珍奇汇聚 碑帖精华

2002-01-17 来源:光明日报 启功 我有话说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名家和名作。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天灾人祸的原因,宋代以前的名家真迹大多都已毁灭,流存至今的堪称凤毛麟角,于是那些本来是为了传史记事或歌功颂德而制作的碑铭,便因保存了前人的字迹而成为后世学习、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依据,后人习惯上把历史的碑版、墓志、摩崖、造像记等石刻统称为“碑”;从宋代开始,人们为了复制、传播书法作品,将名家书迹汇集、编排并摹刻在木板或石板上,称为“法帖”、“丛帖”,简称“帖”。

为了满足人们学习书法的需要,前代名家的书迹常常被复制流传。古代复制书法作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专门的蜡纸罩在原迹上面双钩填墨,得到保存原作的面貌乃至细节,但工序繁琐而且技艺要求高,因而难以普及推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刻在石碑或帖版上的字迹用特殊的技巧捶拓到纸上,所得到的复制品称为“拓本”。在摄影印刷技术出现以前,通过捶拓而获得碑帖拓本一直是复制传播书法作品最常用的方式。

宋代以来,碑帖拓本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和研究金石学的资料,逐渐受到人们普遍的喜好。到了清代,一方面在钱大昕、翁方纲等学者的带动下,金石学非常兴盛;另一方面由于阮元、包世臣等人的倡导,书法界形成了推崇和学习碑刻的风气,专门著录、研究碑帖的著作不断问世,社会上对碑帖拓本的需求及重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此时古代碑刻与丛帖原版大都已经残损散失,于是许多学者或书法家便到处搜访、传拓古碑。而旧有的拓本也越来越显珍贵,在供人学习、研究的同时,更成为重要的收藏欣赏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名碑名帖的宋拓、初拓、精拓、孤本脱颖而出,名声大著,价值可与名家书法绘画不相上下。

中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从清末创建的京师图书馆到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再到国家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以明清皇家收藏为基础,又陆续搜集和接受了许多私家藏品,珍奇汇聚,蔚为大观。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收藏中,金石拓本是很重要的一项,这次从中选择精华影印出版,实在是很有意义的好事情。

首先,这批拓本都是名碑名帖,其中不乏宋拓、初拓、善本、孤本,更有一些是首次面世。将这些珍品公之于众,使其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利用,这些拓本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都得到了发挥;其次,这些拓本上基本都有前代收藏家、研究者或者书法家的题跋文字,或技术递藏源流,或辨析优劣高下,或品评风格特点,内容丰富而且难得。这次将题跋墨迹与碑帖拓本一同印出,不仅能够使书法家和爱好者更全面、更细致地理解学习,同时也为文物研究者、鉴赏家和书法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不论是对国家图书馆还是对广大读者来说,本书的出版都堪称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善举!(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所作序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