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这个名字对于今人而言,并不算十分陌生。人们知道他,多半由于他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友谊。他曾给梅兰芳编写排演过大量新戏,其中如《天女散花》、《霸王别姬》、《西施》、《洛神》等,堪称梅派经典名剧。然而说到齐如山毕生研究“国剧”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与等身著述,所知者寥寥,这与他解放前即迁居台湾,长久和祖国内地睽隔音信有一定关系。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戏剧出版社才据台湾版《齐如山全集》出版了其中的一种——《齐如山回忆录》。十年后,辽宁教育出版社又将他的《国剧艺术汇考》(下文简称《汇考》)一书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出版发行。
就齐如山自身而言,研究戏曲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他生长于北京,自幼即遍观京剧名伶的精彩演出。他出身书香之家,博习古代经史,有渊博的文化素养。青年时期三度游历欧洲,对西方话剧、歌舞戏皆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渊博的学识、对中西戏剧的良好修养都可算他研究戏曲的有利条件。即使如此,真正对戏曲展开细致精深的钻研探究,也并非易事。由于戏曲主要还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并没有多少文献资料可供借鉴;而戏曲老艺人又多腹无点墨,演戏全靠口传心授,为其文化视野所囿,对戏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齐氏整理归纳戏曲艺术原理、规律的艰巨复杂可想而知。而他朝夕从事,终于在86岁高龄时写就《汇考》,将有关戏曲的原理与技艺的种种问题擘肌分理,做了极客观精细的考证阐发。
齐如山认为,戏曲艺术最大的原理可用“有声必歌、无动不舞”八字概括形容。这是它的本质规定性。所谓“有声必歌”,是指戏曲演出中演员发出的声音都必须有歌唱的意味。不止有乐器伴奏的唱腔,就是道白、念引子、念诗甚至一颦一笑、一嗔一叹都应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至于“无动不舞”,则是说演员在舞台上的所有动作,皆须以匀整和谐的舞蹈姿态表演出来,予人以舞蹈化的美感享受,且应和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动作有所区别。这个“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原理可以说是齐如山毕生研究戏曲最大的心得体会,也是他《汇考》一书的核心所在,带有提纲挈领的综括意义。它所包涵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内涵不仅对我们今天观赏、保存、改良戏曲有着绝大的借鉴价值,而且在京剧与话剧、传统戏曲与西方歌舞戏的比较方面也有认识论上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