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属于文学的社会功用范畴。它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所具有的思想意识、生活信念和对社会生活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等,二是作家创作出的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即作品的客观社会效果。笔者所论的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既指文学史上那些敢讲真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本质,代表了社会进步思想和人民心声的文学作品,也指那些倾心于生活,发现和描写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者用自己的心灵之笔为读者描绘出美丽的自然风光的作品。前者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后者能使我们在诗意的情感里感受和体验人类的真善美和自然山河之美,受到美的熏陶。特别是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对发达的今天,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的后一个内涵更应该受到重视。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德谟克利特就十分重视对于美的作品的欣赏,他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而“一位诗人以抒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因而他鼓励对于美的追求,说这是“一个神圣的心灵的标志”,他还说“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
(《西方文论选》上)这就要求作家要用美的语言去创造美的作品,以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且,文学艺术具有教育的功能。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狄德罗就非常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他主张作家和批评家须认识人性本善,并以自己的美德为动力,去追求真理,去获取广泛的知识,从而描写自然,描写人性及其在生活中的种种体现,宣扬德行,感动读者,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其他社会机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也说明,文学要发挥教育作用,就不能没有理想主义精神。可是综观今日文坛,一些人热衷于所谓回归艺术本质的追求;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似乎早已被一些诗人、作家抛之脑后,他们越来越关注对语言的实践以及对文本的操作,因而文学也越来越远离人们所关注的现实生活,越来越缺少对生活中的崇高美的描写,坠入了一种期望让平民心绪得到最低层次满足的平庸情趣中。这显然是忽视或忘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违背了文学的本质。
文学不能没有理想主义精神,以之作为创作的动力和支柱,并成为阅读的引力和功效。翻开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学史,大凡杰出的作家及其创作,无不闪烁着理想主义精神的光辉,给后人以鼓舞和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理想主义精神,靠着这种精神,虽遭放逐而赋《离骚》,最早唱出了中华民族浪漫主义文学的光华篇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的理想主义精神,他用这种精神,率领身边的一群文人开创了具有一代“风骨”的建安文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李白的理想主义精神,这位盛唐史上最富豪情的伟大诗人,虽然不能实现“为君王师”的政治宏愿,却凭着这种永不气馁的理想主义精神,为人类创造出了最为瑰丽动人的诗篇。和李白同样伟大的盛唐诗人杜甫,始终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理想,一生穷愁潦倒,心里却唱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以创造“诗史”性的作品,把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另外,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人皆熟知的杰出人物和他们的名句格言,无一不是理想主义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典型表现。历史也早已证明,他们留下的众多作品,无不给我们后世人以巨大的理想熏陶和影响,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
当然,呼唤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并不反对作家们关注对语言的实践以及对文本的操作。关键在于文学不尽是语言技巧和话语语境的创新,也不尽是结构体式的翻新;文学更需要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更需要新鲜的生活内容和时代气息。单就语言技巧和话语语境的创新而言,也应该是美和崇高的语言。美的和崇高的语言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要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要有“高雅的措辞”,要有“结构的堂皇卓越”。(郎加纳斯:《论崇高》)而这些都与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密切相关。同时,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也不排斥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相反,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恰恰可以使不同时代环境下的作家创造出最具个性特色的动人作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宁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躬耕田野,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以自己不苟于世的个性,描绘“桃花源”式的理想国,来和污浊的现实社会抗争,创作出了《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风格清新的作品,成为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人。盛唐描绘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新奇的塞外风光的岑参,两度出使边塞,不惧“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险恶环境,以慷慨报国的理想主义精神,歌颂大唐将士的军威,创造出了“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河岳英灵集》)的边塞诗。北宋诗、词、文、赋具能的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始终对生活充满理想和热爱。在密州,他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在岭南,他笑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在黄州,几乎等于经历了一次死亡的他,竟还喊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宏词壮句!像陶渊明、岑参、苏轼这些富有理想主义精神,创造出独特风格作品的作家、诗人不胜枚举。这也说明,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文学就是人文,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折射出的是人类正义事业和社会良知的精华。在这方面,现代的鲁迅最具典型性。先生一生以拯救国民灵魂为己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憎恨几千年“吃人”的社会,同情闰土、祥林嫂这些社会底层人的不幸,用“匕首”、“投枪”和旧思想、旧礼教、旧制度进行勇猛的战斗,直至生命结束,一切都是渴望建立新的“第三样的时代”。(《灯下漫笔》)因而,鲁迅是最富思想深度和最具理想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家。其实,在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中,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诗人,都是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他们的创作和共和国的成长,和人民的新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用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情的创作,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团结人民一起向前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出现了《乔厂长上任记》、《新星》、《平凡的世界》等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优秀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应当说,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大转变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及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因此,社会转型期的文学更需要理想主义的精神。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回答他的学生柏拉图关于艺术作品如何培植良好品格的形象问题时说:“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我们呼唤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就是希望我们的作家、诗人们都能成为这时代的“艺人巨匠”,满怀理想和激情,去迎接新的历史挑战,用自己的“大才美德”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能鼓舞人民,震撼人心的作品,以无愧于这丰富多彩的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