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

2002-01-30 来源:光明日报 黄家雄 我有话说

报告文学本身就是以拥抱时代,报告重大题材为己任的。本文所论及的以大为美,是指新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集中推出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批报告文学作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体制、领域和范围,报告改革年代转型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引起社会轰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种对以大为美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90年代的报告文学创作,显示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征,其具体表现是——

一、一点切入,综合取材,收集大流量信息。报告文学作家在取材构思上,先是以时代思想者的眼光,深入敏感性的地带,善于抓住历史长期积淀的,对现实有重大意义的、复杂的,具有启迪性的题材,如环境、高考、人才外流、交通、独生子女、农民趋势、书号、音像、新闻道德……等等。接着是以撷取的题材为基点展开,将此引向别的生活领域,与生活整体打通,把对某一题材的透视扩大为一类社会问题,一类社会心理的透视,用综合取材的方式报告时代的大流量信息。如:一篇《世界大串连》,撷取的是年轻知识分子精英出国留学、求职、暂留、不归的故事,而展开的笔墨旁及到了我们社会中的人才政策、工资政策、教育体制、干部体制、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大流量信息在此作品中络绎奔赴。另如《神圣忧思录》、《中国的小皇帝》、《土地与土皇帝》、《新闻警示录》……等都是如此。

二、大思考、综合开掘,深化大流量信息。一点切入综合取材以后,如果对大流量信息只作外在的描述,大流量信息会显得肤浅、轻飘,这就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我们看到,作家们选取题材以后,用理性的思考与判断来作解剖和分析。其解剖与分析,也不是用书本知识与理论作诠释。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报告文学作家主动承担起时代责任,怀着忧患意识,深入社会作体认,作思考,作拷问,作超前思维,对社会对人生作大思考。用一种先锋性的思想,作某一方面的理论建构、思想建构,这就加大了加深了大流量信息的思想容量。如《飞向太空港》,作者把我国首次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这件事放在全球一体化的人文环境中作体认,作思考,生发出“寻找人类新家园”这样的当代思想建构,使作品的大流量信息显得极为庄严而深沉。像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纵横编织,用宏大体制传递大流量信息。传统的通讯化结构模式,显然装不下大流量信息,以大为美的报告文学又对传统的结构予以改造,改短小为宏大,改封闭为开放,突破一人一事的结构框架,突破对人物命运和事件过程的表现模式,运用综合宏观的布局传达大流量信息。这使报告文学的篇章呈现出恢宏的气势。如《中国农民大趋势》、《中国的小皇帝》、《唐山大地震》等作品,有的三四万字,有的十余万字,有的达二三十万字,这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报告文学如此热衷于在宏大体制上下功夫,这就说明了它是以追求大为目标,是以宏大巨篇为美。

对体制宏大的追求,给组合材料带来困难。一批具有才华的作家能机智地用一个“魂”,一个“核”,一个“质”去辐射,去交织,去融化,从而构成一个整体性的艺术世界。如《神圣忧思录》就是用对问题的思考为质点,运用集合的方式,把在形式逻辑上看似并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组合在一起,揭示某种规律,建构起作品的宏大体制。如《夏天对春天的反思》以事件为核心点,《在人的另一片世界》以人物为核心点,《世界大串连》以物体为核心点,运用辐射的方式,由点及面,把与之有关的材料容纳在一起,建构宏大体制;如《历史沉思录》以因果关系作为魂,运用内敛的方法把众多的材料聚合在一起,建构宏大体制。

由于作家们找到了组织材料的办法,使其宏大体制在表现大流量信息时有效地发挥了特有的功用,可以使作家们用聪慧灵敏的思维,以一个核,一个质,一个魂为扫描的视线,串连起缤纷繁复的社会世相,在一篇之中做到历史、现实、未来勾连,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整合,显示出宏大体制的奇观、韵致,传递出大流量信息。

综上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追求大取材、大思考、大体制,具有重要的价值。从作品自身世界来看,表现了报告文学嬗变的品性,它以一种新文体的理念,担负起探讨、总结、传播、强化、提高人们对当代变革诸多的问题思考的任务,显示出报告文学在新的变革年代能堪担重任的能力。从作品的作者世界看,显示了创作主体存在价值,获得了“发挥个人创造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家,一旦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进行写作,运用多元智能结构开掘题材,就使报告文学的功能得以深化。从作品的读者世界看,人们对报告文学的形象和理性思辨的把握,也即多层次、多视点、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展开过程;这样的一种思想资源,无疑会大大地改变人们对相关社会问题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