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享誉全国,在同仁眼科的八个专业中,眼底专业的名气最大,全国前来求医的人挤破了门,病者大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心情。
现年71岁的王光璐是同仁眼底专业的奠基人之一。1983年,当时已年届50的王光璐被公派到美国留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光璐非常幸运地跟着美国眼科医生学习临床医学。美国对临床医生的要求极其严格,绝大多数外国医学留学生只让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1984年回国时,美国指导医生用募捐来的一万美元,为他买了一台玻璃体切割器。凭借这台机器,王光璐在国内第一批开展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来在他的主持下,眼底造影、激光治疗等新技术也开展起来了。
1993年,王光璐又到美国学习了半年。两次留学美国的经历,王光璐对美国医生精湛的临床技术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感触很深。也许是拿美国医生作参照系,回国之后的王光璐工作起来也是一副不要命的架式。每回轮到他的专家门诊,他都不吃中午饭,一口气把所有的病人给看完。他曾创下一天看70多个眼底病人的纪录,从早上8点直到下午6点,不吃不喝不休息。长期保持这种敬业精神,他本人倒没觉得有多累,他带的一位研究生却得了胃溃疡。
为什么一定要保持这么高的门诊量呢?王光璐的解释是:临床医学的精髓就是钻研和实践,国外医生最重视的也是临床实践。现在医院里老是提倡高学历,致使许多年轻的医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背书本、考博士上,根本不重视临床工作。这种情况很可怕,如果医生只会背书,不会动手,最终受害的只能是病人。
王光璐认为,美国医生的培养体制比较科学,从一开始就解决了医生的学位问题。美国医生在执业之前至少要读八年大学,一毕业就是博士学位,他们成为执业医生之后,最大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位名医,整天就是琢磨怎么提高临床诊断能力和治疗能力,根本不会被什么学位问题、职称问题、房子问题分了心。美国的一些医生到中国来,对中国年轻医生业余时间不钻研临床业务,只拼命考学位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可思议,担心他们会因此对病人的生命不负责任。
王光璐说,从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年轻医生考学位这件事本身只能算是一种补课,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医生培养体制,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王光璐自己就带了七八个研究生,目前这些研究生大部分都到国外继续学习,对此王光璐持鼓励态度,他以自己当年的经历为例,认为这些年轻人将来回国后,肯定会为我国的眼科医学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王光璐是医院返聘的老专家,和年轻医生一样,每周工作五天。他还是喜欢到第一线工作,每周两次专家门诊,偶尔做一点手术,余下的时间指导那些来同仁进修的外地医生。事必恭亲的习惯让王光璐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一颗不老的心,又高又瘦的他走起路来比年轻人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