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延续了372年的传奇故事今天又出现了新的波折。为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默默守墓17代的佘氏后人,正面临着被搬迁他处的命运。
1630年深秋时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误中满清的反间计,将辽东督师袁崇焕以叛逆罪凌迟处死。此举直接改变了明清之间的军事对抗格局,加速了明亡进程。袁崇焕死后,其部下佘将军冒死将他的头颅盗走,偷偷埋在北京南城广渠门内的自家院子里,从此辞官隐名,一心为袁大将军守墓,并要求子孙世世代代守下去。乾隆年间,清廷公布历史档案,袁崇焕冤案才被彻底平反,佘氏世代守墓的义举由此也名闻遐迩,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民国初年,康有为出面集资,重修袁祠,并特意为佘氏守墓人扩建了住宅。1952年,北京市政府下令将城内古墓悉数外迁。经李济深、柳亚子等人建议,毛泽东主席特批将袁墓保留在城内。此后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人曾多次前来拜谒袁墓、袁祠,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去参观,佘氏也一直作为守墓人在此居住。
“文革”期间,袁墓被毁,袁祠内也住进了百姓。1984年,北京市将袁墓、袁祠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时墓、祠周围已经聚居了十几户居民,赢得众人敬佩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一家,则被挤到了他们家以前的羊圈里。
从1983年开始,佘幼芝就拖着一条病腿,多方奔走,呼吁有关部门早日拆除墓、祠周围的临时建筑,恢复其原貌。1992年,北京市政府拨出5万元专款,对袁墓作了保护性修复,袁祠则仍被用作民居。佘幼芝继续奔走呼号,要求有关部门彻底解决墓、祠的保护问题,被一些不知情的人称为“佘疯子”。
经过佘幼芝的不懈努力,2001年初,北京市政府终于将“恢复袁墓、袁祠”作为当年的“六十件实事”之一公之于众。2002年初,崇文区政府下达了“复建袁墓、袁祠拆迁通知书”。佘幼芝高兴之余,一个更大的问题又出现在她的面前:拆迁方案里没有“恢复守墓人住宅”这一项!
在袁墓南侧那间低矮的“羊圈”里,记者见到了已经63岁的佘幼芝和她的老伴焦立江。佘幼芝告诉记者:从袁大将军蒙难的那天起,佘家就一直守护着袁墓,期间经历的天灾人祸不可胜数。没有佘氏,何来袁墓?没有守墓人的袁墓,怎能算是完整的文物?
焦立江补充说,佘氏要求有关部门恢复守墓人住所,绝不是为了拥有那几间房子。从1954年算起,他们至少有三次搬进楼房的机会,都由于佘幼芝坚持在此守墓而作罢,为此他们夫妻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如今焦立江已经完全理解了老伴的苦心,他们的两个孩子也一再表示:愿意将守墓这件事接着做下去。
几年前,一位外国记者前来采访佘幼芝,对佘氏历经17代的守墓史感慨不已:一个普通中国家族为一位异姓将军守墓的历史,竟然比美国的建国史还要长许多!这样义薄云天的传奇故事,只有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才能出现。
这几天佘幼芝夫妇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打了包,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离开这个守护了372年的地方。佘幼芝一边哭一边给自己打气:“如果不让我们回来守墓,我就接着跑。绝不能让延续了372年的守墓史在我们这一代断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