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溶沧、马拴友在发表于最近一期《中国社会科学》的《论税收与经济增长》一文中分析了我国对劳动、资本收入及消费支出征税的有效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发现我国对资本征税降低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影响劳动供给,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效应;对劳动征税降低了投资率,刺激了劳动供给,对技术进步没有影响,总效应是降低经济增长;对消费支出征税,提高了投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影响劳动供给,最终效应是不妨碍或弱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在决定是对所得还是支出征税时,我国应尽量选择以消费支出为税基,它不会妨碍我们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反,如只注意对资本和劳动的收入征税,则不利于经济增长。
谈及中国21世纪的长期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胡鞍钢在其主编的第四部国情系列报告——《中国战略构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一书中提出:中国有机会也有条件在农业劳动占一半的条件下同时加快工业化、服务业化和知识化的进程。首先,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今后20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从高增长迅速转变为低增长甚至为零增长,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将主要依赖于教育因素,通过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和卫生的投资,以及有效的劳动力流动,从而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次,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普遍应用技术的社会。由于中国加入WTO,大幅度地降低使用外国技术装备的关税与交易成本,以及技术的外部性的规模效应,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将普遍地使用、传播、扩散新的技术。丰富的人力资本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使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制造品的生产基地、装备基地和配送基地。再次,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社会。很快中国将在电话、移动电话等信息产品的使用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消费国。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的核心主体,竞争贯穿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李显君博士在其新著《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一书中提出:竞争力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已完全从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可以断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实力的增强,必然取决于中国企业总体实力的强大,而且要靠越来越多的具备跨国竞争优势的大企业作根本支撑。李显君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企业竞争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课题,用强大的理性思想指导我国企业增强竞争力,并为建立全球竞争优势进行实践。《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一书以较为深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西方跨国公司卓越的经营实践和中国企业的实际,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及其形成机理和培育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同时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新环境给企业竞争力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