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丛书》由黄河流经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区的人民出版社联合发起,共同组织与编辑出版。自1990年9月启动,历时11年,于2001年最终完成了整套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共分十卷,分别是:《黄河史》、《黄河人》、《服饰卷》、《民食卷》、《住行卷》、《民俗卷》、《文苑卷》、《艺术卷》、《宗教卷》、《名胜卷》。丛书以探索并弘扬黄河文化为宗旨,以黄河为主线,写影响黄河文化和受黄河文化影响的人、事、物。
季羡林:最近几年来,中国考古工作有了飞速发展,概括起来,我觉得,有两件事值得瞩目:一件是中华古代史不能封顶;一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源,可能是多元的。
多元产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有没有一个轴心或一个基础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个轴心或基础不能不说是黄河文化。在中国,黄河就如同印度的恒河。在印度人心目中,恒河之水天上来,是印度文化的源泉,是印度的圣水。黄河,在中国尽管有长江与之相对,但从文化上讲,长江只能起补充陪衬作用。中国人心目中的圣水仍然是黄河。黄河虽然是轴心,是基础,但它决不是封闭的,决无半点排他性。中国古人说:“有容乃大”。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黄河逐渐包容了中华各族的文化,而且连域外的文化也决不抗拒,结果形成了源远流长众善毕集的伟大文化。
钟敬文:近年来,围绕“华夏文明起源”的讨论,学界提出了“四大文化区域说”,这四大区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的序列,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但是依据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古典文献记载,佐之以丰富的神话传说,无可辩驳地说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率先走在文明进步的前列,并抢先跻身文明时代,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梳理探索黄河文化,是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史编著的方式,可以分为侧重写某些方面的专史和内容涵盖较广的通史。《黄河文化丛书》的编著既可以看作专史,又可看作通史。与整个中国文化比较而言,它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是对黄河文化的专门研究;就黄河文化来说,这套书又具有纵贯古今、包罗全面的通史性质。
我国是一个开化较早、民族和人口众多的大国,所拥有的文化也十分丰富。这个汪洋无际的民族文化大海由上中下三个干流汇聚而成。黄河文化论及的范围也如此,既包括上层阶级及其附庸者所创造的上层文化,也包括中、下层文化,即劳动人民创造的俗文化。而就比重而言,应以中下层文化为主体。除了从文献上查找资料外,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搜集第一手的材料,因为这种文化是与各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贴近,在民众生活中传承,其传播媒介主要是依靠口头语言和人体行为,这是它的特色,也给字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使之很难系统、具体地得以保存。这体现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同时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前进的进程,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抉择,保留大量的优秀部分,以丰富民族文化的宝库,作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这又体现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
柴泽民: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黄河文化包括了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以及蒙、藏、回等少数民族文化。每一个文化区域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礼所代表的华夏正统文化,在鲁国得到了完善的保存和发展,对周礼的开发与弘扬,产生了孔子儒家学派。齐国则诸子并立,兼则百家。春秋战国时代,巴蜀地区已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区域性文化,蜀人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秦人利用渭河流域的优良条件,变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农业经济,春秋前期,秦已大量使用铁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三晋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春秋战国时,三晋产生了像苏秦、张仪等显赫一时的纵横家,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精神,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中华文化获得了开放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