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接续科学思维的链环

关注
2002-02-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李梦超 本报记者朱文琴 我有话说

20世纪已向世人昭示:数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数学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文类专业中却长时间被阻断了。中国人民大学自1993年起,在全国率先把高等数学列为全校文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着意对人文类专业的数学教育进行特别的探索,努力为学生接续科学思维的链环。

解扣减压调动学习主动性

针对人文类新生对必修高等数学表示难以理解,学校首先为他们解扣减压。

任课教师列举数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渗透交融的大量事例,说明数学在现代社会、现代科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数学素养和数学技能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特征。这使同学们认识到,“数盲”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难以立足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人民大学将人文类数学课的功能,定位于以数学文化素质教育为主,以数学工具教育为辅。在一学年内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3门课程,辅以模糊数学等内容。在有限课时中,讲授相关基本知识、原理和内涵,为学生日后的知识扩容打下基础。同时以数学与人文科学对话的方式贴近学生所学专业,数学课内容丰富生动。此外,还举办现代数学前沿系列讲座,邀请专家介绍现代数学的新发展,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缓解考试的压力,这门课的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考试及数学论文4部分组成,改变了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办法。

经过一年的学习,同学们普遍认为人文类专业开设数学课非常有必要。

突出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人文类专业的数学教学中,人民大学突出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任课教师以数学思维过程为线索,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及概念形成背景,引导学生品味数学思维的特征。如讲微积分时注意理解变量数学思维及如何把握变化规律、建立变化的数学模型;讲线性代数时注意理解逻辑推理及数学本身的符号运算。在讲解中引导学生体验抽象化和符号化语言,运用推理、归纳等数学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处理问题。

通过学习,同学们感到数学确实延伸了人类洞察世界的能力,相信数学可以帮助解决未来工作中的难题。数学思维方式一时成为同学们的热门话题。

让数学走进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类专业数学课的设计者们,试图通过课程教学,撩起数学的神秘面纱,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课使人文专业的大学生们得以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原貌,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尝试用数学眼光观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诸如火车晚点、气候变暖是否正常,排队买饭、电梯停留规律何在,从揭示地摊抽奖赢亏的秘密,到公关优化方法、随机对象处理、不对称性处理、对策问题,都被同学们纳入用数学方法关注和思考的范围。主动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有位同学运用抽样方法,对我国4个直辖市城市居民的家庭观、工作观、金钱观、休闲观等社会观念形态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参与意识的增强,使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更加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同学们还把数学方法应用于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利用史料中的大量数据,有效地解决了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使同学们的思想方法有了进步。一位同学在做了一项调查后,深有体会地说,数学真是我们避免主观臆断的好帮手。

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类专业数学课经过8年探索,正在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