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民致富带头人

2002-02-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一根晃晃悠悠的草绳从山崖坠下,绳系着筐,筐里坐着下山读书的娃儿;山下来了剧团,18岁的棒小伙董小安换上新衣,活蹦乱跳去追近在耳边的锣鼓声,次日,却在细若悬线的“天梯”下发现他的尸体……

仅仅8年前,河南省辉县回龙村的山民们还这样生活在太行深处,村里老人们能回忆出名字的,就有18人摔死在上山下山的途中。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当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穿山过洞,连接了回龙和外面的世界时,全村人凑钱为他们的致富带头人——村支书刻功德碑,却被支书坚决劝阻。

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名字叫张荣锁。

“放着金子不拣背石头去”

今年46岁的张荣锁,是1980年退伍还乡的复转军人,他在部队学过开车,到过不少地方,见多识广,回到偏僻的家乡自然成了“能人”。他收购山货、经营煤炭,很快办起了一家石材厂,还买了辆大卡车跑运输。当一家人在乡政府所在地建房安居,准备进一步发展时,1993年10月,村委换届,上级党委和全村干部群众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他。

一头是后劲十足的自家生意,一头是穷山恶水间勉强生存的960口回龙村人,张荣锁选择了后者,用他原来生意伙伴的话说,“小锁放着金子不拣背石头去了!”

小流域治理的工地上,背石头的张荣锁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他提出的大面积荒山治理搞林果业、利用槲树资源开展食用菌栽培、就地进行花岗岩开采加工、开发旅游资源的“致富在山”思路,是从自己的行动开始的。修梯造田,他拉起数百公斤的人力车整晌不歇脚;山洪把几万根香菇棒冲进水库,他第一个下水打捞;寻找石材,他总是背着撬杠出现在最危险地段……过度劳累晕倒抢救时,才发现他双脚红肿,肩膀上拉车勒破的血肉已和衬衣粘在一起。

人格的表现最有魅力。张荣锁回到回龙村后,连续三个冬天里,全村430名棒劳力全部义务出工,老党员自动做饭送水,共治理了8座荒坡,修筑梯田1800亩,栽植果树三万多棵。村办石材厂加工的石榴红、太行红、夜里雪等花岗岩板材在广东、上海成了俏货,加上香菇收入,全村人均年增收400多元。

捐出百万元家产修通山路

回龙人有了经济收入,生活安定了,张荣锁决心实现他埋藏心底的另一个愿望——开山修路。

在此之前,张荣锁带全村人搞基本治理时,已修筑了3.5公里的柏油路,将山下的7个自然村连在了一起,接通了山外的公路。但是回龙村还有360口人居住在距山下垂直高度800米的老爷顶上,上下全靠一条峭壁上凿出的被称为“老爷梯”的石阶,许多老人没见过电灯电话的模样。不仅发展经济毫无出路,基本生存条件也时时受到威胁。然而,把路修到山顶谈何容易,十几公里的盘山路已经九曲八弯,“老爷梯”所在的清风关,还要打两条隧道,其中一条是长达千米的“S”型。勘探时,城里的工程队连连摆手,说给多少钱也干不了。深知乡亲企盼的张荣锁说,咱山里人土生土长,沟沟坎坎都装在心里,我们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一定得干成。他请来一位搞过测量的战友,成立了由自己担任指挥长的工程指挥部,和民工们一起吃住在工棚里。

修路,回龙人有的是热情和力气,父子、夫妻、兄弟齐上阵,自带干粮出义务工,但是,雷管炸药、水泥风钻,无处不用的资金很快成了问题。张荣锁千方百计跑贷款,找熟人朋友借挪,还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72万元现金,乡亲们也都倾其所有,但在工程的最后攻坚阶段,又一次面临无钱停工的局面。村里的会计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老爷顶隧道马上就要打通,可雷管就剩了几根,风钻头秃得都安不上了,夏天马上就到,一次山洪就可能前功尽弃,张荣锁急得出了一嘴水泡,那天,他一宿没睡,天刚亮就下山,傍晚上来塞给我一张存单,整整26万元。原来,他把自家在镇上的厂房廉价处理了,又把卡车抵押给了银行。张荣锁的孩子还在上学,父母体弱多病,还有一个残疾的哥哥需要照顾,这不是断了自家后路吗?他说,快准备明天去进料吧,路修通了,全村人都有了出路,我家还能没有好日子吗!”

张荣锁带领大家又苦干三年,投工15万个,动用土石30万方,投资650万元,终于打通了清风关,宽敞的水泥路通上了老爷顶。崖上的人欢天喜地地坐车去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呼朋唤友进山旅游,去年“五一”期间,就有三千多人登山观光,山民的粗茶淡饭、沟里的山果野菜成了游客的美食和礼品。回龙人从高山上看到了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