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政法大学抢占法学教育制高点

推进十一项改革 实施“十大工程”
2002-02-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余海波 袁新文 我有话说

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这所伴随着共和国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的发展一起成长壮大的全国著名大学,将迎来50华诞。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加入WTO后对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的冲击,特别是学校划归教育部以后,面临来自部属兄弟院校改革发展的压力,这所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高校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抢占法学教育的制高点,勇夺法学教育的金牌银盾,正是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和校长徐显明及每一个法大人共同思考和必须应答的问题。

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加快发展是最大的道理。基于这样的共识,去年9月,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在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立即抓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抓学校的全方位改革。

新班子第一次常委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如何结合班子自身的思想实际,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每个人所分管工作的实际,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将学习体会凝炼成了“7加63字”履职理念:以“信”为纲,树信仰,立信念,守信用;以“正”为本,讲正气,行正风,走正道;以“学”为核;重学术,敬学者,育学人;以“公”为系,出公心,谋公利,秉公道;以“法”为范,守法规,遵法纪,循法则;以“干”为责,图实干,促大干,乐苦干;以“进”为志,攀上进,争速进,求续进。这一先进的履职理念,为新一届领导班子打开新的工作局面,树立新的工作作风,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超前的理念、务实的作风、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新一届领导班子很快确定了中国政法大学新世纪的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即立志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多科性、研究性、开放性、特色性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政法院校,在优势学科上争取达到世界一流,做中国法学学科的代表,成为国家政法教育、法学研究、法学图书信息资料和政策咨询中心。

围绕着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目标,领导班子进一步强化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学校中心工作。以校部机关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学科专业调整、教学改革、科研改革、校园规划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十一项改革措施随即立项,并相继付诸实施。

校部机关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十一项改革中的基础性项目。为使这两项改革顺利进行,校党委两次召开全校改革动员大会,号召全校师生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改革的各项事业中来。学期结束前,随着新任的十九位正处长和二十一位副处长的全部上岗,标志着前两项改革顺利结束。通过这次精简机构和公开竞聘中层干部,学校机关由39个减为20个,26位同志因年龄等原因离开领导岗位,一批符合干部“四化”标准的中青年教师和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

党委书记石亚军和校长徐显明要求每一位新上岗的领导干部,面对改革发展的严峻形势,要确立新的理念,要学会运思,学会运作,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对新上任的各部处主要领导干部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发扬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进取向上;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团结协作、整体奋进;廉洁自律、模范履职。二是要树立五种意识,即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三是要端正五种态度,即关心学校发展的态度、落实尊教爱学的态度、维护群众利益的态度、积极解决矛盾的态度、主动纳谏改进的态度。四是要培养五种素质,即把握正确方向的政治素质、捕捉有利机遇的思想素质、实施科学管理的业务素质,履职坚韧不拔的领导素质、待人谦虚友善的心理素质。五是要提高五种能力,即理论思维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优质高效的能力、群策群力的能力、应对意外的能力。

为了夯实改革的思想基础,构建新的工作机制,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工作氛围,提供队伍保障和组织保障,学校党委决定,实施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十大工程”,即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合力工程”、加强各类干部队伍建设的“支柱工程”、加强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工程”、加强宣传工作的“鼓号工程”、加强工会教代会建设的“民主工程”、加强纪检工作的“阳光工程”、加强统战工作的“温馨工程”、加强老干部工作的“夕阳红工程”、加强保卫工作的“安稳工程”和加强学生工作的“成才工程”。党委书记石亚军先后五次主持专题研究工程的设计方案,使制定工程实施方案的过程成为党政部门转变观念,围绕中心工作,确立工作目标,提升工作理念的过程。目前,工程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成熟,党委立志为加强新世纪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随着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个法大人走在校园里,处处都会感觉到有清新的空气在流动,都会感受到校园从每一细节开始发生变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