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世界肾病学领域争金夺银

2002-02-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陈 旻 我有话说

她,创造了三次中国第一:第一次走上国际肾脏病讲坛、第一次在《国际肾脏病杂志》上发表论文、第一次在美国肾脏病年会上作学术报告;

她,攻克了两道困扰国际医学界的难题:首次攻克免疫球蛋白A肾脏病的发病机理;首次找出免疫球蛋白A肾病与紫瘢性肾炎的关系;

她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立二等功一次。最近,江泽民主席又亲笔签署通令为她记一等功。

她,就是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志红。

“我们是中国的国家队,就是要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

1996年10月,第七届国际免疫球蛋白A肾脏病研讨会在新加坡召开。当大会执行主席宣布中国肾脏病专家刘志红作报告时,与会的各国专家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是中国代表第一次走上这个高水平的国际肾脏病学讲坛。

当刘志红阐明了免疫球蛋白A肾脏病的发病机理时,听众的热烈掌声响彻大厅。他们没有料到这道困扰国际医学界20多年的难题竟然被这位年轻的中国女性破解了。也是在这一年,她的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学术杂志《国际肾脏病杂志》上,这是第一篇来自中国的学术论著。此后,刘志红在该杂志上又连续发表了4篇高质量的论文。

此时此刻,刘志红忘不了她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主任黎磊石。“我们是中国的国家队,就是要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为国争光。”正是导师的这些话激励着刘志红朝世界肾脏病学研究的高峰不停地攀登。

1998年11月,刘志红应邀在第31届美国肾脏病年会上作学术报告。美国肾脏病年会是世界最高水准的学术讲坛之一,刘志红所要阐发的免疫球蛋白A肾病与紫瘢性肾炎的关系是近20年来肾脏病界争论不休的课题,难题在这个坚韧的中国女性面前又一次破解了。她的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当年这一领域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从那以后,连续3年她都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在那里作学术报告。

“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

1993年,刘志红申请到一笔奖学金,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深造。该研究院有上百个拥有世界一流科研设备的实验室和充裕的科研资金,曾吸引几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这里工作。刘志红决心抓住机会奋力拼搏,争取尽快弥补中国在肾脏病研究上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她的努力得到的回报是:在两年中,先后取得了3项国际领先成果,两次在美国肾脏病年会上宣读论文。

她的一系列成果赢得了国际专家的关注。一些外国医学研究机构都争相聘用她。她的美国导师盖丽·司特克诚恳地挽留她。“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如果不回国,我来这里深造就失去了意义。”刘志红回答。她矢志追求的是把所学的知识带回祖国。

1995年,她自费采购了上万美元设备器材和文献资料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南京军区总院。回国后的第3天,她就一头扎进久别的实验室,迅速开展工作。

“走向世界靠的是求实、严谨、创新和坚韧不拔”

刘志红是个高产的科学家,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问世。近10年,她完成的7项科研成果中,有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发表的150多篇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收录的就有45篇。为什么她能在短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走向世界不是靠嘴上说说的,靠的是求实、严谨、创新和坚韧不拔。”

刘志红的目标是做一名熟知临床医疗、精通基础科学的临床医学科学家。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勇气和勤奋,更需要严谨的科学精神。

刘志红在科学工作中的严谨是出了名的。她要求全部实验都必须严格按规定操作,如实记录、妥善保管;所有的图片、标本都必须清晰无误。

刘志红在临床工作中的严谨科学态度更是人所共知的。和她在一起工作的研究生、下级医生在向她汇报处理病人时所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时,她总会追问:“你上过网,查过光盘了没有?”“是不是掌握了所有的最新资料?”刘志红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在晚间查房时,若病人出现了新情况,她会在资料室或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找出答案为止。

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请她去该院担任客座副教授。到世界顶尖的哈佛去工作,这对于任何人都是挡不住的诱惑。领导也认为机会难得而同意她去。但刘志红却想到一旦离开,她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就要中断,同时,她所带的几名研究生的学习也将受影响。经过慎重考虑她又一次忍痛割爱。

作为博士生导师,她已带出了5名博士研究生,目前正在带14名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肾脏病科的年轻人都说:“在刘老师身边,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时刻鞭策我们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